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對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更為有效、微觀主體更有活力、宏觀調控更加有度、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戰略部署,明確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是“十四五”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著力點和主攻方向。由于高標準的市場體系是高質量市場經濟運行的載體,因此,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和前提,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途徑。只有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健全公平競爭制度體系,完善要素市場運行機制,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才能筑牢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礎。
建設高標準的市場公平競爭制度體系
高標準市場體系的核心在于市場競爭更加公平,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是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建設高標準的市場公平競爭制度體系,一是要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繼續放寬準入限制,減少限制條款,開放更多領域;二是政府要構建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的市場制度,在市場化有效競爭產業領域,政府公平地對待所有市場經營主體,任何企業不得從政府獲得不平等的競爭優勢,各種所有制企業之間在市場化有效競爭產業領域展開平等競爭,切實做到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三是要不斷完善與有效實施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在數字經濟背景下,積極調整反壟斷法立法目標、基本分析框架以及反壟斷分析中的考量要素與分析工具等,確定適用反壟斷法規制平臺企業及大數據運用行為、算法合謀、算法歧視行為,規制知識產權領域權利行使行為。建設高標準的市場公平競爭制度體系,各種市場主體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一方面有助于中國企業在世界范圍獲得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化解國際貿易摩擦;另一方面有助于國內多種所有制經濟在公平競爭中釋放創新活力,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增強民營經濟的市場拓展力、持續發展力、自主創新力、國際競爭力,形成中國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能促進世界資源優化配置與增進國民福利。
建設高標準的要素市場運行機制
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以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共享經濟、低碳經濟等為主要經濟形態、具有高質量特征的新經濟逐步在全球范圍內興起與發展。與此相適應,生產要素不再局限于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傳統要素,而是向知識、信息、數據等方向多維度拓展,知識、信息、數據、技術等要素對提高經濟效率呈現出乘數與加速的疊加作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趨上升,多種要素的共同作用創造了社會財富和企業利潤,要素成為決定現代市場經濟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要素市場的發達度與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度成為衡量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要標志。建設高標準的要素市場運行機制要實施三大舉措:一是建設高標準要素市場體系,創新高端要素自由流動機制。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的金融市場、技術市場、數據要素市場等,在確保數據、資金和信息等要素安全的同時,逐步提高高端要素領域開放程度,充分保障人才、數據、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放寬人員進出管制,讓世界一流人才“零成本”來、“零成本”去,放寬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而產生的商貿、物流、制造業等跨境數據自由流動的要求。二是提高土地、勞動、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要素市場供需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要素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實現資源價格市場決定、配置高效公平;三是不斷完善和健全更加透明的要素市場交易規則,創立高標準的數字貿易規則、知識產權標準等,逐步削減數字產品關稅,在數字貿易市場開放問題上,大力推進負面清單模式,制定跨境電子商務規則與標準;明確知識產權最優保護范圍,暢通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嚴厲懲處強迫轉移知識產權的行為。
建設高標準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體系
市場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的一種運行形態,在現時代首先表現為國際化、全球化,是世界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的經濟。因此,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要求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優勢產業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在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體系中,國內循環是基礎,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國內大循環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堅實基礎。建設高標準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體系,首先,要遵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暢通國內大循環,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市場經濟良性循環,形成市場需求牽引供給、市場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其次,必須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更大范圍開放體現在繼續深化與發達經濟體貿易投資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拓展亞洲、非洲、拉美等市場,形成面向全球的市場開放網絡,實現生產要素在全球市場安全自由暢通和優化配置;更寬領域開放體現在更加注重開放市場,持續精簡負面清單、放寬外資準入,推動現代服務業、制造業、農業全方位對外開放;更深層次開放意味著推動對外開放從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到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再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縱深遞進型開放。通過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建設高標準的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體系,有利于形成更加緊密穩定的全球經濟循環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打造我國新的國際競爭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