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從理論上搞清楚堅持系統觀念的內在邏輯,有助于謀劃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錯綜復雜的矛盾,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遵循系統的動力學特性
經濟社會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始終處于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那么,系統演化的動力來自哪兒?任何一個動態系統,都要依賴系統各單元之間廣泛的相互作用、多種元素的聚集以及不斷的結構調整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在一個復雜系統內部,各個單元或要素之間的關聯關系不是單向的,而是具有因果互變性,在某個階段“因”引起“果”,而在下一個階段“果”又成為“因”。系統在時間維度上的演化,是各單元和要素之間非線性交互作用的結果。在社會主義還沒有作為一種制度形態出現時,恩格斯以唯物辯證法的眼光提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是一種典型的系統動力學思維。
經濟社會系統的演化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決定了其所能承擔的系統性風險比較大,因為我們不可能穿越時空、倒回過去重新調整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系統觀念,要遵循系統動力學特性、加強前瞻性思考,客觀承認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并不比不發展的時候少。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有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新問題之所以產生,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社會系統內部單元要素之間的關系狀態發生了變化。社會主義從建設階段到改革階段,物質財富增加推動了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社會普遍形成了對高質量發展的強烈要求,于是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開始凸顯。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系統演化的基本方向,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要求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在系統動力學框架下加強前瞻性思考,關鍵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這六個系統要素分別從時空維度的不同側面反映了經濟社會系統的運動狀態,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能否協調統一起來關乎系統整體的穩定性。以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例,在質量方面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在規模方面要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在結構方面要促進科技創新、調節收入分配;在安全方面要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等等。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性的強調,也體現出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的前瞻性思考,目前宏觀調控尤其注重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把短期調控和長期發展結合起來,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
遵循系統的耗散結構特性
如果說系統演化的內生動力是各單元要素之間矛盾關系的變化,那么,其外部動力則源于開放所帶來的信息能量流動。依據耗散結構理論,有機系統是開放的,系統只有在對外開放條件才能產生“負熵”,以此抗拒“熵增”。人體組織的新陳代謝,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同新生兒的免疫系統,隨著外部各種抗原的入侵,抗體必須不斷調整自身以適應環境變化、應對新抗原的挑戰。經濟社會系統是開放的、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其整體性和協同性依賴于內嵌單元要素在適應環境變化過程中的聚集調整和相互作用。
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什么會成功?因為我們建立起了開放的經濟社會系統,當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來后,就代謝掉了陳舊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當前,在我國經濟社會結構和世界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要高度重視國內國際形勢變化產生的“熵增”。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從外部形勢看,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開放的系統如若再形成新的耗散結構,系統在有序和無序之間會出現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通過“漲落”來觸發,之后就躍遷到新的結構形態。加強全局性謀劃,要關照到系統結構性調整中的“漲落”現象,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遵循系統的非平衡態分布特性
由于經濟社會系統的耗散結構特性,人口以及其他生產要素始終都是流進又流出的,即使在主權空間范圍內、也是遍及東西南北中的持續流動。因此,經濟社會系統要素的非平衡態分布是一種常態,平衡態反而是一種理想。不過,非平衡態分布并不意味著系統結構雜亂無章,它同樣也可以形成一種運轉中的穩態。
在物理學的意義上,平衡態與非平衡態指的是:對于某個物理量,在系統內部各處的均勻分布,則稱系統在宏觀上呈現出的完全均勻狀態為系統的平衡態;反之,則為非平衡態。這些物理量可以是溫度、密度等。在一杯水中滴入一滴墨汁,墨剛接觸到水時,杯中的水墨混合物可以看作遠離平衡態;而隨著墨汁擴散,墨水的密度就會趨于平衡,假如墨汁均勻擴散到整個水杯,水墨混合物就處于平衡狀態了。系統在遠離平衡態時會產生一種自發的動力,使之趨近于平衡。
保持經濟社會系統在非平衡態下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相統一,就要加強戰略性布局。譬如,“十四五”規劃《建議》為解決好我國區域、城鄉之間的不協調發展問題,提出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促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從國內國際的非平衡態現實來看,加強戰略性布局要著眼逆全球化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風險挑戰,市場與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已經走不通了。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建設制造強國,要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既要著眼于盡快解決“卡脖子”問題,又要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發揮優勢產業引領作用,產生以點帶面的積極效應。
遵循系統的宏觀涌現特性
系統是事物存在的一般方式,涌現性是系統的本質屬性。系統總體的涌現特性不能從局部出發去把握,需看到整體大于部分之和。若是缺乏對系統總體的考量,就會事倍功半,陷入整體小于部分之和的困窘中。涌現特性,是對系統如何產生的回應性表達。《道德經》說“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古詩有云“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里“有生于無”以及“潤如酥”所展示的就是一種系統總體上的涌現特性。
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特殊的作用,這是許多重大工程項目實現從無到有的制度密碼。當年為了增強國防實力,我國作出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全國一盤棋,1000多家單位的精兵強將和優勢力量協同攻關、推動集成創新,展現了社會主義舉國體制的偉大力量。我國從東部到西部、從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層級方方面面的差異較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要在把情況搞清楚的基礎上,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有的時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時候又要以小帶大、小中見大。總之,就是要學會“十個指頭彈鋼琴”。
加強整體性推進,不是要求系統各單元要素都變成一個模樣,而是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什么是生態位?簡單講,就是系統單元要素之間經過非線性相互作用后產生的某個單元在系統中的位置。每個單元周圍的環境都由其他單元型構,因此每個單元都被安頓在由以該單元為中心的相互作用所限定的生態位上。以國土空間開發為例,堅持全國一盤棋,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強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要支持中心城市率先崛起,然后做強網絡節點城市特色功能,促進各地區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空間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