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何學升,1963 年4月出生,西吉縣震湖鄉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畫家。
父親為他取名“學升”,寄望他能在學業上不斷進取、步步高升;“倉倉”這一乳名,則飽含著對家中糧食滿倉、生活富足的殷切期盼。母親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卻擁有出色的畫畫和剪紙技藝。她對何學升關愛備至,總是用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為他改制出合體而好看的衣衫。
何學升自幼在母親的藝術熏陶下,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在孩童時期,他就常常手持樹枝,在土地上肆意揮灑,一畫便是數個小時,沉醉其中,樂此不疲。盡管那時的畫作尚顯稚嫩,卻已透露出他在繪畫方面的天賦。入學后,圖畫課成為他最為期待的時光,他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盡情展現著自己的才華。
中學時代,他面臨著諸多困難。那時,饃饃是難得的美食,炒面是他主要的食物來源。餓了,就用涼水就著炒面充饑。為了求學,他先后輾轉于好幾個中學,直到1982年秋天,才進入三合中學讀高中。艱苦的條件并沒有阻擋他前行的腳步。
他出眾的繪畫才能得到了三合中學張應華校長的賞識,校長為他提供了一間畫室,同時他也肩負起了建設校園文化的重任。他的努力和才華讓他在校園中嶄露頭角,成為眾人眼中的“小畫家”。1984年4月末,在美術老師李友中的帶領下,他參加了西吉縣文化館的藝術考試初試,并以第一的優異成績考入了寧夏藝校。
在寧夏藝校,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美術知識,主攻素描、油畫和國畫,同時也不放松對文化課程的鉆研。他的創作靈感大多來源于家鄉的山水草木,那熟悉的景致成了他藝術表達的源泉。
1986年畢業后,他回到了西吉縣文化館擔任美工。負責繪制宣傳畫、書寫政策標語,還承擔著每月更新宣傳部櫥窗的工作。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他始終懷著對藝術的熱愛,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從色彩的調配到線條的勾勒,都力求完美。他拉著裝滿材料的架子車穿梭在縣城街道的身影,成為那個時期的一道獨特風景。
工作之余,他從未停止創作的腳步。1990年9月,他在西吉縣成功舉辦了個人畫展,得到了西吉縣科委的資助,這無疑是對他多年努力的肯定。
1990年10月,他調入吳忠卷煙廠從事煙盒設計工作。他設計的“沙湖”煙盒因其獨特的地域特色被采用,這款香煙暢銷多年。廠長對他十分重視,支持他舉辦畫展,讓他的作品得到更廣泛地展示。
1991年,他在吳忠文化館舉辦了個人畫展,著名作家張賢亮為他題字鼓勵。同年,他的作品在寧夏國際黃河文化節上展出,獲得了眾多好評。
1993年8月,為了追求更高的藝術夢想,他毅然辭去工作前往北京。初到北京,一切都充滿挑戰,但他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扎實的功底,他的油畫作品受到了關注,逐漸在藝術界站穩腳跟。
1996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美術文化市場日益繁榮。何學升的作品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和認可。年底,他在北京回龍觀擁有了自己的住房和工作室,創作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他開始創作更大尺寸的作品,并且獲得了不錯的回報。
何學升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根,他每年都會回到西吉,舉辦畫展、售賣作品,用藝術成就回饋家鄉。2015年,應西吉縣領導之邀,他精心創作并贈送了一幅作品,表達了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和感恩之心。
何學升的藝術之旅充滿了堅持與奮斗,他用畫筆描繪著夢想,也為家鄉的文化事業增添了絢麗的色彩。他的故事激勵著每一個心懷夢想的人,告訴我們只要堅守初心,勇往直前,無論出身如何貧寒,無論道路多么崎嶇,都能在藝術的殿堂中綻放光芒,都能為家鄉的繁榮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