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服從開啟現代化新征程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開始由為現代化打基礎轉向正式開啟現代化進程。
在實現現代化的總體部署上,分兩步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意味著,在推進節奏上,把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提前15年完成;在建設水平上,提出了建設更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從為現代化打基礎到直接實現現代化、現代化節奏加快和水平提升,均迫切需要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主要任務和關鍵改革、總體部署與落實做出適應性調整。
立足國際國內新的發展大局
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最新國際國內環境看,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大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的國內大局之中。這兩個發展大局,既給我們帶來發展機遇,又讓我們面臨系列嚴峻挑戰。
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由重點“脫貧攻堅”到推動“共同富裕”,迫切需要一個更系統、更成熟和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掃除發展障礙或提供關鍵的基礎性制度支持。
新冠疫情不僅進一步加劇世界經濟復蘇難度,也對世界經濟政治秩序提出嚴峻挑戰。保護主義興起、國際爭端解決方式的調整、發達國家對經濟發展的非經濟因素干擾,加大了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國家經濟安全上升到突出位置。著力體制改革、促進和推動經濟體系轉型以適應新發展格局,是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繞不開的重要課題。
適應以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題。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靠提升發展質量、轉換發展動力、優化發展結構。與此同時,外部環境日趨復雜,整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防范化解各類外部風險隱患對我國造成的沖擊,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提升經濟發展韌性和行穩致遠的能力,關鍵也在提高發展質量。
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重點把握好四條主線:一是抓住大數據智能化開啟的新產業革命機遇推進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重塑并由此打開新時代的產業與市場成長新空間;二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目標,守住自然環境資源底線,倒逼生產方式、產業體系向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轉型;三是在金融穩定與制度創新變得異常重要的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新時代,開啟金融支持實體發展的新模式、新方式,在促進金融與實體的雙向互動中加快優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結構;四是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目標,進一步提升供給能力與供給彈性,在供給質量、結構和效率上取得實質性新進展。有效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各項工作并圓滿完成目標任務,迫切需要構建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調動微觀主體的活力與動力。
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
隨著市場經濟整合社會的邊界擴大以及支持制度體系的變化,今天的市場經濟已遠不是亞當·斯密當初所設想的自由市場經濟。維護正常經濟秩序解決不同市場主體的爭端、維護經濟安全等市場經濟健康運行所需要和依賴的制度體系或文化習俗,是市場經濟體制無法自己解決的,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支持性制度體系。因此,市場經濟體制最新的特征是一種“混合市場經濟體制”或稱為“有管理的市場經濟體制”。
在這種背景下,要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確保經濟效率和社會發展目標間協同提升的體制優勢,關鍵在促進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要在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完善宏觀經濟治理為中心打造“有為政府”,更好發揮政府對市場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