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縣依托人力資源優勢,通過引進服飾加工企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對增加群眾收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助力脫貧攻堅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吉縣工業園區于2018年開始,在園區閩寧產業園布局發展服裝加工企業,閩寧產業園東區占地130畝,總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先后引進閩籍企業在園區投資創立寧夏天之涯服飾、吉強服飾、源升服飾、天菲(寧夏)服飾、固原賢明服飾等5家服裝加工企業,分別從事運動服、工裝、校服等各類服裝生產加工,安裝高頻機、繡花機、平縫機等設備1100余臺(套),目前重點以外貿訂單加工為主,產品主要銷往歐、美、中東等國外市場,初步形成以服裝加工為主的輕工產業發展格局。
2019年,服裝企業實現總產值3256萬元;2020年上半年,5家服裝加工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836.3萬元,主營業務收入1360.2萬元;吸納勞動力就業622人(其中建檔立卡戶460人)。
吉強鎮服飾負責人林建來說,今年我們2月底就開工了,一開始我們做了一部分防護服,去年從9月份開始,今年我們總共招聘了150多個工人,其中的建檔立卡戶是105號人,他們一直都比較穩定,接的訂單比較滿,一直接到明年的三月份生產,四月份走貨的訂單都已經接滿了。
近年來,我縣不斷把農村閑散勞動力和城鎮失業人員引入服裝加工產業,經過嚴格培訓,使他們成為產業工人,為服裝產業發展提供人力保障。這樣做既破解了企業用人“不好招、留不住、用不起”的問題,也為農村“巧媳婦”開辟了就業門路,幫助農民在家門口實現脫貧致富。
林建來說,工人現在的工資從9月份開始,我們也是計件,基本上個個做的工作,工資比以前保底的時候高了很多,也有達到4000多,也有3000多2500以上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工資都比較多,相對來說大家現在都適應了這份工作,做出來的產量都相對可以,所以明年我們想再擴大,擴大我們的車間。
就業是民生之本。隨著我縣紡織服裝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農村居民進入城市,由農民變身為現代產業工人。來自震湖鄉的勞務移民張亮亮是一名陪讀家長,2019年進入企業務工,靈活的就業時間讓“陪讀媽媽”們做到陪讀、就業兩不誤,也讓進城務工農民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張亮亮說,我們早上7點鐘上班,中午11.30就下班了,中午給娃娃做個飯,下午趕2點上班,晚上7點就下了,這個時間挺好的,給娃娃中午晚上都能做上飯,工資計件,多勞多得,做的好了一個月也拿的好著呢,3000塊錢左右,2800左右,挺好的。
為了實現服裝產業的整體轉型提升,源生服飾通過開展自主創新政策,致力于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壓縮生產成本,根據市場變化,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建立產品展示區、研發區,對產品進行個性開發,提升產品競爭力。
源升服飾負責人林阿桂說,2019年到這邊,剛開始是做xx生產加工的,經過一年過來后我們考慮到要長久的計劃,必須要打開市場,所以我們現在xxxx,注冊一個xx品牌,通過研發、展示,把我們的產品研發出來,展示出來,推向西北市場,還有整個寧夏的單位工作服之類的定制,還有就是一些醫院的工作服定制,這一類的慢慢去研發拓展,安裝啊,戶外服這幾類的產品我們去推廣市場,通過研發過程,一年一年的走出去。
天菲(寧夏)服飾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和承接國內外客戶訂單的服裝公司。公司長期承接各類球衣,夾克,棉衣等產品,產品主要出口歐美,阿聯酋,沙特等國家。在天菲公司生產車間,一條新生產線正在調試組裝,投資500萬元的12臺電腦繡花機將增加服裝產品樣式,提升產品在市場競爭力。
李春暉說,我們主要這次增加繡花的設備到這邊的目的是為了考慮這個服裝員的一些服裝的配套之類的,這邊沒有繡花、印花,還有激光,數碼印花,就會造成這邊跟福建那邊距離路程比較遙遠,路程估計有2000多公里,來回的時間擔心對貨期的影響,后面我就考慮到擴展這個繡花的設備,還有激光,數碼印花,這樣給他服裝的配套,這樣會對生產比較有利更快速的生產完成服裝的配套。
結合縣工業園區和扶貧車間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以服裝產業帶動全縣經濟發展,服裝加工車間吸納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使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工作顧家兩不誤,推動農村留守婦女、建檔立卡戶向產業工人轉變,將服裝加工產業打造成為我縣又一脫貧致富渠道,在解決農戶就業的同時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官仁美說,在西吉入住之后,我在想西吉這邊的人口也是比較多,勞動力也比較多,在這邊想主力作為一個生產企業,我們主要的目標是出完美國的訂單,在西吉這邊生產,在這邊直接出口。
閩寧產業園服裝加工企業的引進,在園區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集聚帶動效應,為部分縣內勞務移民就業增收,穩定脫貧提供了產業支撐,也緩解了企業在福建地區招工難的困境,真正實現了“雙贏”,為推進縣內勞務移民從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實現了從觀念到技能的全面提升,成為縣內勞務移民的“扶貧車間”,也為縣工業園區發展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