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給我們指出了2035年的文化發展目標——建成文化強國,這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重要步驟。
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臺階和砝碼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就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又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進程看,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實現了經濟騰飛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文化強國的建設就成為今后15年的主要目標。再從2050年的長期目標看,民族的偉大復興除了成為經濟強國、軍事強國之外,還必須以文化復興作為標志,而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就是邁向2050年全面實現現代化達到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臺階和砝碼。作為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我們不僅要堅持推進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也要推進文化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作為經濟大國,不能讓世界把我們看作只能輸出物質產品而缺乏精神文化的跛足社會,未來中國的形象必定是一個在文化軟實力上非常強大的國家。
中國古代的漢、唐社會,之所以被世界視為有“漢唐雄風”的大國,就在于那時的社會不僅有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而且也具有雄闊博大的文化氣象,它不僅向國外輸出絲綢、瓷器等器物,也向國外輸出文化觀念和文化制度,并深深地影響到周邊亞洲國家文明的發展。北宋和明中晚期,中國的富足與繁華以及生活方式、文化藝術也向國外輻射,遠及歐洲、非洲,中國的器物如扇子、茶葉、絲綢等成為亞洲、歐洲的暢銷貨,園林建筑被搬進歐洲皇家公園內,文學藝術作品也被引進到亞洲周邊國家和歐洲的法國、德國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和核心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在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與挑戰的時候,必須增強綜合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才能有效地維護國家安全,實現社會和諧平穩安定。而綜合國力就包括文化軟實力。圍繞著如何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議》提出了明確的使命任務,那就是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今后15年我們就是要圍繞這些使命任務,將舉措落實到文化興國的若干工作中。
我們首先要堅定文化自信,舉旗幟,固靈魂。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培育社會主義新人固本強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自信的靈魂內核與價值旨歸,它是建設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和核心。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充分展現中國的文化自信,就能夯實走向文化強國的價值觀基礎。文化自信是承載國家與民族價值共識的精神依托,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成就文化上的自信以及建成文化強國有著內在的緊密關聯。沒有核心價值觀,就等于沒有國之魂魄、民族之魂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生為中國人,最根本的就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廣大人民日常生活的價值操守,并在知行合一的實踐中成為價值引領的精神旗幟,內化為中國人民普遍遵循的集體文化心理和精神追求,成為完善民族人格的重要內核,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其次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施文化興國的若干工程。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持續性普惠措施。加強國家重大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的建設,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建設若干具有標志性的國家文化公園如長城、黃河文化公園等,也是讓人民獲利、共享美好幸福生活的凝聚民心工程。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方面,也是更大程度上為了人民更好地共享信息,在健康、便利、快捷的網絡世界里有獲得感和愉悅感。在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領域實施質量提升工程,創造出更多的哲學社會科學和文藝精品,也是聚民心的重要舉措。《建議》還專門提到要加強文藝中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這既是方向性的政策引導,也是有針對性的現實調整。因為文藝要發揮凝心聚氣、強魄鑄魂的作用,離不開對人民正在從事的火熱現實生活的充分書寫與表達,如對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等的書寫更能體現時代精神的召喚力。另外,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也是為了讓文化產品更好地進入百姓生活,成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參與者和共享者。
再次,文化軟實力還表現在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上。如何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以創新的手段進行文化的對外傳播,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獲得更多更大的主動權和話語權,讓中國在世界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也讓世界在接納和對話中國的進程中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從而進行深度的多層次的文明互鑒。這也是文化強國建設中的重頭戲,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可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