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西吉馬鈴薯種產業成為群眾致富主導產業。(圖片由西吉縣委宣傳部提供)
“三農”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西吉縣作為全區最后一個脫貧摘帽的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更是重任在肩、任重道遠。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落細自治區黨委部署要求,牢牢把握“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凝心聚力、真抓實干,堅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重點突破、整體推進,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全力以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
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擺在頭等位置來抓,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堅決做到不出現規模性返貧。
注重動態監測防返貧。實施脫貧戶移民戶雙富計劃,推行農戶申請、村組排查監測、鄉鎮復查監測、縣級審核監測的“一申請三審核三監測”易返貧致貧人口發現和核查機制。緊盯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及時跟進產業就業、醫療救助、社會保障等幫扶措施,從制度上堵住返貧的風險漏洞。持續關注收入驟減、支出驟增和受災、大病戶,零就業零產業家庭,“十二五”“十三五”縣內搬遷的生態移民、勞務移民及居住在縣外1年以上的自發移民等4類重點群體,全程監測“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切實增強脫貧穩定性。
注重常態幫扶固成果。實施城鄉居民產業就業雙增計劃,摸清發展之“困”、收入之“低”的癥結,健全相對貧困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精準施策,分類扶持。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重點在產業、就業、金融等方面給予扶持。年內建成村級金融服務站40個,開展技能培訓0.5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萬人。對特困供養人員、生活出現嚴重困難家庭等無法通過創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認真落實好“社會保障+產業扶持”“雙兜底”政策,確保動態監管下應保盡保、凡困必幫、有難必救。
注重政策接續促發展。落實落細脫貧攻堅5年過渡期政策,用足用好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綜合政策,將扶貧政策接續到鄉村振興中,做好工作機制、幫扶政策、各類規劃、機構隊伍“四個銜接”,確保工作不留空當、政策不留空白。出臺2021年西吉縣農業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完善金融扶貧政策,制定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方案、縣內政策性移民致富提升方案等,使扶持政策由到戶到人向到村到鄉轉變,實現區域共享。
堅定不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改善農村發展建設面貌
堅持以鄉村振興統攬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搶抓國家西部地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機遇,統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組織全面振興,不斷加大鄉村建設力度,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立足西吉比較優勢,重點在產業延鏈補鏈壯鏈上做文章,全力抓好五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肉牛產業圍繞擴量提質延鏈,加大精深加工環節扶持力度,今年打造高標準肉牛養殖示范村37個,建成萬頭肉牛屠宰加工廠1個,推動肉牛產業鏈一體化發展;馬鈴薯產業堅持“四薯并進”路子,推動淀粉、薯條、粉絲和主食化產品加工齊頭并進,新上規模加工企業2家以上,新認證“二品一標”農產品8個;紡織服裝加工產業圍繞提升工業園區承載能力,抓好現有服裝加工企業擴規增量,規劃建設紡織服裝加工園,引進10萬錠紡紗企業1家;旅游產業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為抓手,做好“旅游+”文章,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旅游資源,新開發一批鄉村游、生態游景點和旅游產品,年接待游客16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0億元;林草產業堅持試驗示范與全面推廣“兩手抓”,推行“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四個一”林草產業達85萬畝,促進山綠與民富共贏。
全面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堅決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不斷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切實提高生態系統質量。開展大規模綠化行動,全年綠化造林12.13萬畝,綠化道路400公里,完成庭院經果林7800畝,力爭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2.51%。實施水土保持、月亮山水源涵養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不斷提升縣域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大力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全力抓好化肥農藥減量、畜禽糞污和秸稈資源化利用,確保生態環境保護約束性指標穩定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優。
全面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積極開展招商引智行動,柔性引進肉牛、馬鈴薯、蔬菜、旅游等技術體系和人才隊伍,積極組織實施一批國家、自治區級重大科技項目,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切實增強高質量發展后勁。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農村“兩個帶頭人”能力提升和現代青年創新創業培養“三大工程”,年內培訓農村實用人才4000人,職業技能培訓5200人次。
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等做法,不斷提振農村群眾精氣神,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鎮創建和好鄰居、好公婆等選樹活動,著力打造一批文明鄉村。
全面推行鄉村組織振興。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抓好村(社區)換屆后續工作,扎實開展新任職村(居)“兩委”班子履職培訓。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大力推進基層黨建活動陣地標準化建設,積極鞏固提升村集體經濟成效。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全面完成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改革,加強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和村級服務事項代辦點規范化建設,解決好最后一公里問題,著力打造一批善治鄉村。
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堅持“規劃先行、示范引領、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整體提升”的原則,下大力氣推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全力打好廁所革命、農村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四場硬仗”。健全完善城鄉融合、產城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文化等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提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強農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域推廣“互聯網+城鄉供水”模式,改建及維修農村公路230公里,新建5G基站20座。深化農村改革,打好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組合拳”,著力打造一批活力鄉村。
堅持不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持續強化“三農”工作保障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根本政治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戰略定位,全面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堅決扛起政治責任,認真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縣鄉村書記上下貫通、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充分發揮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把“三農”工作統起來、抓起來,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貫通、整體推動的工作合力。
建強基層隊伍。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推動各類要素資源向基層下沉,樹牢在鄉村振興主戰場、鄉村建設第一線、服務群眾最前沿識別選拔干部鮮明導向。扎實有序做好鄉鎮換屆工作,選優配強領導班子,扶好用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努力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
強化督查考核。堅持把督查考核作為推進工作落實的重要手段,健全縣鄉村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考核機制,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切實發揮督查考核“指揮棒”“風向標”作用,激發全縣各級干部崇尚實干、擔當作為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