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脫貧路上積極進取,堅決不做脫貧攻堅思想上的“落后者”;她發展種養業,堅決不做脫貧攻堅發展上的“滯后者”;她勤勞致富,堅決不做脫貧攻堅小康路上的“掉隊者”,她就是馬建鄉大灣村建檔立卡戶馬金蘭。
清晨、正午、傍晚,田間、牛圈……總能看到馬金蘭忙碌的身影。走進她家,院子干凈利落、各種東西擺放整齊,仿佛在靜靜地講述著這一家人勤勞的故事。沒有讀過一天書的馬金蘭這樣概括她的日子:“養著三個娃,養了七頭牛,種了60畝地”,又加了一句:“政策這么好,只有自己苦出來的好日子才踏實!”
樸實的話語,踏實的腳步,積極向上的樂觀性格,38歲的馬金蘭瘦弱的身板讓人時刻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只要自己肯吃苦,日子就會好起來”
2014年之前,馬金蘭和丈夫馬克龍一年到頭在地里辛苦勞作,可一年下來沒有任何結余,遇上干旱年份基本上一年的辛苦勞作化為泡影,隨著三個孩子的出生、上學,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丈夫馬克龍又患有腰椎間盤突出,重活干不了,因此,家中重擔全壓在馬金蘭一個人的肩上。
2014年,馬金蘭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各項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落實,她的生活壓力得到了一定的緩解。馬金蘭是一位非常要強的女性。她說:“只要自己肯吃苦,日子就會好起來”。她們夫妻貸了5萬元扶貧款,購進了三頭基礎母牛,發展起了養殖業。馬金蘭說,作為農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種地的老本行。于是她種了60畝洋芋和玉米,堅持精耕細作,利用莊稼秸稈喂養基礎母牛。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馬金蘭的家庭生活漸漸有了起色,借助國家2.2萬元的危房改造補貼政策,馬金蘭夫妻把原來的土坯房拆掉蓋上了安全住房。2016年年底,馬金蘭家成功實現了脫貧銷號出列。馬金蘭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脫了貧,日子過的越來越好。
“政策給了,好日子還要靠自己”
馬金蘭說道:“村干部經常來我家了解情況,給我們講政策,給我們出主意,希望我們早日脫貧!
通過最低生活保障、醫療兜底、金融扶貧貸款、產業扶持等多項政策,近幾年,馬金蘭夫妻成為名副其實的種植大戶。她又動員丈夫修建了兩座馬鈴薯儲藏窖,把馬鈴薯儲藏下來反季節銷售,一年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今年反季節銷售馬鈴薯收入1萬多元。同時,政府對養殖業補貼力度逐年增加,建牛棚有補貼、牛犢有補貼,購進基礎母牛也有補貼。2019年馬金蘭家牛存欄量達到9頭,她家5頭基礎母牛政府補貼1萬元,后來賣出3頭牛收入5萬元,8畝馬鈴薯收入1萬元,丈夫馬克龍在北京“西部馬華”連鎖餐廳務工,一年收入也有4萬多,平時兩口子再抽空打點零工,馬金蘭一家2019年的收入至少10萬元以上。看著自家逐年繁育增加的牛存欄量,馬金蘭的臉上時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馬金蘭不僅還清了欠款,手頭也有了存款,種植業和養殖業成為馬金蘭夫妻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產業和收入來源。
“生活這么好,我們一家子都是各干好各的事”
見到馬金蘭的時候,她和兒子馬海成正在種馬鈴薯。馬金蘭有三個孩子,分別上高中、初中和小學。兒子馬海成是家里的老大,學習好,也很孝順,知道母親很不容易,一有時間他就幫著干點農活,減輕一下母親的擔子。
今年,丈夫在外打工,馬金蘭家里家外一個人忙的團團轉。她積極響應產業結構調整的號召,種了30畝青貯玉米、8畝馬鈴薯、17畝燕麥和5畝小麥,以種促養,青貯玉米用來腌制飼草,燕麥做成飼料喂牛。“日子過得這么好,想吃啥就吃啥,這在以前根本都不敢想,今年我聽說增加基礎母牛政府還給補貼,我準備再進兩頭西門塔爾基礎母牛,建一個大一點的青貯池……”
生活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勤勞的人。馬金蘭,勤勞吃苦,樂觀向上,有困難不氣餒、不妥協,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托起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鏈 接
大灣村2014年被確定為貧困村,2016年實現脫貧出列。目前,戶籍人口603戶2700人,建檔盧卡戶194戶902人,全村共有勞力890人,外出務工人員301人,先后組織多批年輕村民到北京“西部馬華”連鎖餐廳務工,全村貧困發生率降到現在的1%,人均純收入7690元。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后,大灣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班子戰斗力強、群眾基礎好等優勢,村委會一心一意為民服務、村“兩委”班子熱熱火火干事,團結帶領群眾通過發展產業、生態移民、勞務輸出三條脫貧路徑,全村肉牛產業已初具規模,良種肉牛存欄共1050余頭,種植青貯玉米3200余畝,建成30立方米青貯池52座,正在創建2020年全縣養牛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