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重要性在當代語境中格外地彰顯出來,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及其實現,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這是由人類歷史演變的大趨勢和節奏決定的。從長時段著眼,人類歷史已經到了高度重視文化的階段了。作為軟實力,文化的重要性日益表現出來。從歷史上看,人類沖突(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依次經歷了經濟→政治→文化的重心轉移。到了21世紀,這一點顯得尤為突出。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在一定意義上也提示了文化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深刻地揭示了西歐近代歷史上的一條清晰的因果鏈條: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社會革命。離開了科學革命,就不可能造出堅船利炮,而科學屬于軟實力的范疇。軟實力其實并不“軟”,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它甚至決定著硬實力。這就是軟實力的辯證法。
這是由中國現代化歷史發展的節奏所決定和要求的。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0年代,其展開的基本脈絡是:洋務運動(經濟)→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政治)→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化)。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以黨中央作出的關于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改革的三個里程碑式的《決定》為標志,在某種意義上又彰顯了這一脈絡。這一事實同樣表明,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到了重視文化的階段了。
這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客觀需要。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處在世界文明的中心地位。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辟,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文明崛起。特別是工業革命的發生,世界文明中心轉移到英國,其歷史契機是經濟的。20世紀上半葉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獲得了歷史機遇,從而取英國的霸主地位而代之,其歷史契機是政治的。21世紀,中華民族從未像今天這樣接近偉大復興。可以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倘若按照人類歷史大勢所顯示的邏輯,這一歷史契機將是文化的。在此意義上,文化構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賴以實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有賴于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同一歷史過程從兩個不同維度加以審視和把握的結果。按照歷史學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和現代化范式的區分,對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可以分別側重于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給予審視、詮釋和把握。
“民族”是分享同一種文化傳統的共同體。它不是人種學和地域學的概念,而是文化學的概念。這就內在地要求我們必須完成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即把中國由一個文化大國變成一個文化強國。
我們需要追問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國夢”的判準究竟何在?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宏偉目標,其實質在于從文明類型學的高度給出了作出這一判斷的客觀尺度。“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個范疇內在地蘊含著雙重規定:一是民族性維度,它確立了這一文明類型的民族標識,意味著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自覺建構。這一規定表明,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這種現代文明是一種有主格的存在,其特質就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傳承和積淀而生成的民族形式。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所固有的“中國性”,歸根到底是由中國文化及其悠久傳統決定并塑造而成的。二是時代性維度,它規定了中華文明由傳統到現代的歷史性轉型,而這只有通過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實現現代化才成為可能。正是在這種時空坐標的交錯匯合中,中華民族及其文明才確立起自己在特定歷史語境中的“此在”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徹底建成之日,也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真正實現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