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 ,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買新衣,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傳承中華文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節日,俗稱新春、新歲、歲旦,又稱為過年、年節、年歲等。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春節習俗知多少
貼春聯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過春節的重要標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除了春聯,家家戶戶還要貼窗花、年畫、福字,增添喜慶的節日。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是除夕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席上一般有雞(寓意吉祥如意)、魚(寓意年年有余)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園聚餐,這頓飯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守歲
守歲,又稱照虛耗、點歲火、熬年等。守歲的習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據說如此照過之后,就會使家中財富充實。守歲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新年的到來。
放鞭炮
放鞭炮,是傳統年俗之一,據說鞭炮起源于爆竹,這個習俗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如今,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只要是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會放鞭炮來慶祝。
壓歲錢
年夜飯后,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其寄予了長輩對兒孫們成長的美好祝福。
包餃子
餃子在我國許多傳統節日里都吃,除夕這一天包餃子,與平時有著不一樣的意義。誰吃到包有硬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看春晚
每逢過年,大家最為期待的就是看春晚了。大家圍坐一團,每個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團團圓圓、高高興興的看著春晚 。春晚的節目有很多 ,如歌舞、 小品 、魔術等。最激動人心的節目可謂是零點的鐘聲,大家圍坐在一起與全國人民一起倒數著321,在十二點過后共同喊出新年快樂,真是其樂融融。觀看春晚也成了每年過年重要的習俗,讓我們的家庭更加和睦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