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年忙到頭也就能解決溫飽,如今我們不僅蓋了新房子,還依靠國家扶貧政策養起了牛。”今年53歲的王永珍曾是興平鄉興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借助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他順利實現脫貧,走上致富之路。
王永珍家中五口人,兩個兒子還在上學,女兒在外打工。2014年以前,王永珍家僅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日子過得頗為艱辛。隨著孩子們陸續外出上學,家里的開銷也越來越大,王永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決心要改變這一切。
2014年,王永珍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窮則思變,王永珍“不等、不靠、不要”,他一方面尋求幫扶干部幫助制定產業規劃;另一方面踴躍報名參加村里開辦的種養殖培訓班學習技術。
在學到一定的技術之后,王永珍將流轉的40多畝土地全部改種成青貯玉米,并借助產業扶貧項目,喂養了3頭基礎母牛,當年種植的青貯玉米政府補貼了7800元左右。
王永珍:
以前主要靠莊農,莊農也不行,現在這幾年政策好了,牛也養上了,國家各種各樣的補貼都可以,補的好著呢,這幾年靠牛著呢,養牛一年下來收入2到3萬元塊錢,就這么過(日子)著呢。
2017年王永珍又積極申請了5萬元精準扶貧貸款,新建了120平米的大牛棚,并購進了4頭基礎母牛。2018年王永珍家的母牛產了3頭牛犢,經過7個多月的精心喂養,王永珍將它們賣掉收入了35000元,同時他還享受了“見犢補母”政策,三個牛犢補貼了1500元, 一共收入36500元。王永珍嘗到了養牛的甜頭,勁頭足了,信心更大了。
王永珍:
這干草就是母牛吃的這個東西是熱的,青貯喂公牛好一點。油渣是給公牛吃的,這是熱性的,蘇打粉是給乳牛的,乳牛有時候口水流的多,和點蘇打,這飼料專門育肥公牛的。現在一共11頭牛,這邊兩個馬上要產了,那邊還有一個,產下來都是錢,也好著呢。
王永珍說,“這幾年,我一直靠母牛生牛犢,待牛犢長大后出欄,再買進基礎母牛繁殖牛犢的模式發展養牛。這種養殖模式一步步壯大了自己的“牛隊伍”,有了回籠資金。”幾年的時間里,王永珍將家里的“苦”日子變了樣兒。
村主任 王英:
以前王永珍是個貧困戶,2014年進入建檔立卡戶,2016年我們組織村上和鄉上(開展)種養殖培訓,人家多次來我們村上參加培訓,王永珍自身家里的條件以前也比較差,經過培訓以后發展養殖,以前種地,本身自家的地不多,不到5畝地,就是承包別人的地,自己種地,現在種地40畝地到50畝地,發展養殖業,以前養牛就是3、5頭這樣,現在家里養牛近13頭,在我們政府組織種養殖培訓以后,王永珍是我們村上的脫貧光榮戶,也普遍帶動了我們周圍的普通老百姓,也發展了養殖和種植產業。
如今,王永珍家里養著13頭肉牛,年收入增加到5萬多元,一家人也從危房搬進了新房,他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53歲的王永珍用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脫貧致富,他說:“只要自己勤勞肯干,找準發展的路子,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