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孫云,1976年4月出生,西吉縣吉強鎮人,中共黨員,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黨支部書記、學位點負責人。教育部基地陜西師范大學“絲綢之路”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陜西省中共黨史專家庫專家、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陜西省黨史宣講團成員。歷史學博士、政治學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共黨史黨建等方面研究。先后在《求是》等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0余項。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江蘇省揚州市等掛職或借調,曾任揚州市廣陵區發改委副主任、李典鎮黨委副書記等職。
寫下這個題目,孫云心中不免啞然失笑,又莫名徒增了幾份惆悵和寂寥。這不僅因為他姓名、乳名中有“云”字,更是讓他想起來了作家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的同名之作。它是王鼎鈞晚年在臺灣回首自己一生的顛沛流離和種種艱辛經歷,由衷感觸而記述。而今,快到知天命年紀的孫云,此次應家鄉盛情之邀,竟也第一次靜下心來通過文字的方式回首自己的過往,不由得感慨萬千。
孫云常跟學生開玩笑說,他屬于“三朝元老”。作為70后的一代,既辛苦又幸運。整個青少年時期又經歷和見證了改革開放大潮帶給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巨變,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歷史轉向和跨時代的民族飛躍;工作后周旋于高校與機關單位之間、游走于南北之途。人生的前半部分樂章,低沉高亢皆有,壓抑抒情全備,“酸甜苦辣都是歌”。
孫云1976年出生于西吉縣吉強鎮(原城郊鄉)龍王壩村。龍王壩的每一幀風景和每一寸沃土,都藏著讓人難以釋懷的諸多故事,浸潤著父老鄉親的汗水與不屈。自幼聽爺爺和同輩老人講過往的鄉村往事和人世滄桑,由此激發了他探究的好奇心,進而延伸至喜歡讀書,乃至最后走上了學史的道路。對于故鄉,百般滋味,常也有“近鄉情怯”之感!媽媽的豁達和善良、大多數鄉親們的勤勞、樂觀、互助,以及向天地爭飯吃的不屈不撓精神,這些都深深地影響了他以后的人生態度。甚至,人到中年倦怠時,他也常常在心里回望一下家鄉,以激勵自己不要忘本、努力前行!
要定位人生第二坐標的話,一定離不開西吉中學。母校給了他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夢想的機會,他很感恩她。某種程度上講,當年的母校給了他們這一批同齡人展翅高飛的機會,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那些可親可敬的老師們的嘔心付出、甘為人梯和以身垂范。戚偉夫老師、劉啟鵬老師、王開虎老師、梁德平老師、徐耕田老師、王俊昌老師、潘恒明老師……尺幅所限,他無法一一列出。然而,在西中讀書時還有一件事必須提及,這件事就是他們高一時母校請來西吉第一位博士張宗奇做報告,他全程極為認真和崇拜的聽完,時至今日,仍歷歷在目。現在看來,當年張博士的報告可稱為現象級。因為,當時他們很多人都受到了張宗奇勵志人生的鼓舞和激勵,甚或影響著以后人生的選擇與進取!
第三個想說的是他人生重要的榜樣和朋友,同樣來自西吉縣、身為師兄的晁天義教授。晁天義教授為人謙和厚道、幽默樂觀、菩薩心腸。更為重要的是,從大學階段開始至今,孫云常調侃他說,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就是亦步亦趨追隨和模仿他的結果。回首近三十年的相遇、相識與相知,感恩冥冥中上天賜給他一位異姓兄長,每每在他人生的關鍵路口、身處低谷或者所謂的高光時刻,他都盡其所能的支持抑或默默傾聽幫孫云分析、判斷。在他的身上,真正體現了一位西海固人天生秉持的堅毅、樂觀和勇往直前。
孫云愿把他人生的第四個坐標送給工作過的三地,江蘇、北京和陜西,這東西南北三角形的構架,反映了他成長的經歷、追夢的步伐和較為成熟后的篤定。在江蘇工作期間,無論是在高校教書育人,還是在地方政府部門任職做事,他都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尤其是掛職期間,先后為當地政府科技企業的孵化、規上企業科技項目的培育以及為相關企業所需科技人才牽線搭橋等方面,做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受到了當地政府的褒揚。在教育部工作期間,得到了有關領導的信任和支持,為全國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做了大量頂層設計、制度安排和直接管理工作,期間還專門帶團出訪日本,反響熱烈,得到充分肯定與一致好評。再回母校陜西師范大學工作,倍感親切。在近些年的教書育人生涯中,不論本科生、碩士研究生還是博士研究生,他都盡自己所能,甚至傾其所有為同學們的成長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同時因此也收獲了一份份濃濃的師生情誼。
東坡居士詞云:“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改革開放這幾十年,家鄉巨變,西吉的山河舊貌換新顏,感謝黨中央對西部的全力幫扶和富民的好政策。只不過,每次回家鄉他總覺得自己慢慢開始變成了一個“外人”。父親以前所在的單位、他居住和生活了好多年的縣運輸公司原址現在變成了偌大的停車場,龍王壩的老家也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進程中“煥然一新”。他這個山里娃,常在村頭巷尾被問“客從何處來”?那個騎車不扶手把、哼著歌穿過中街的不羈少年,也必然定格在了過往特有的歲月中。但他仍深懷期盼,期盼新生代更多的人走出家鄉,用另一種方式去建設家鄉、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