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李榮榮,1990年3月出生,西吉縣將臺堡鎮人,中共黨員,2008年本科就讀于山西大同大學;2012年碩士就讀于西北大學,研究生畢業以后有5年在深圳工作經歷;2020年考取西北大學博士研究生至今。她愛好文學、歷史及宗教研究,在《六盤山》《葫蘆河》等雜志上發表散文及小說多篇。
李榮榮出生在西吉縣將臺堡鎮一戶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家中有兩個哥哥,她是最小的,父母均是善良的鄉里人,一家的開支全靠務農,有時也做點小買賣維持生計。
李榮榮從小是個性格活潑的女孩,被親戚戲稱“街溜子”。她自小喜歡在有集的日子,上街道到處亂竄,觀看熙熙攘攘從四面八方前來趕集的人。那時候將臺堡鎮街道上的人她幾乎都認識,她的樂趣就是分辨每個從她眼前經過的人,看他們的長相和衣著打扮,依據他們說話的口音,判斷是不是鎮上的人。
小時候的李榮榮無憂無慮,童年充斥著歡樂,她很喜歡去離將臺堡鎮近五公里的外婆家,一個遠離街道的小村莊。那里的黃土山、小路、炊煙、矮房、小院和雞鳴狗叫的聲音,是一個鄉下孩童的全部世界。小山村中午時分的靜謐和夜晚璀璨的星空,那種空曠和隔絕帶來的體驗,同樣是她童年的美好回憶。這兩個地方,一直是李榮榮家鄉情感最重要的承載。
由于教育資源有限,小學和初中,李榮榮學習是在一個非常寬松的教育環境下度過的,邊玩邊學,沒有任何補課,只是簡單地完成課外作業。農村的孩子學習都是奢侈,更別談業余興趣班了,李榮榮沒參加過任何藝術技能培訓,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初中,她也沒有參加任何補課,甚至連晚自習也沒上過。多年以后,她和同齡的外省同學說起,他們都很驚訝。
初中時候,李榮榮開始顯示出偏科端倪,但憑借較強的記憶力和穩定的文科功底,她還是考上了高中,而當時她所就讀的初中,一個班60人,能上高中的只有不到5人。
背起行囊,李榮榮走入了縣城中學,此時她才有了明顯的學習壓力。縣城學生的讀書能力遠遠高于鄉鎮,她開始用功讀書,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
上了大學,李榮榮擺脫長久以來理科學習的束縛,終于覺得自己獲得了真正的學習樂趣。大學期間,經過刻苦努力,她漸漸超越了其他省份優秀學生,這給李榮榮帶來很大的自信,也萌生想去西安上研究生的想法,因為她的大哥正在西北大學讀研,這也引導她走向學術深造之路。
“對考研我至今記憶猶新,可能高考時心智還不成熟,處于懵懂的隨波逐流狀態。考研時目標就十分明確,學習也更加刻苦。”李榮榮回憶道。很幸運,她考上了研究生。讀研期間,她有幸參與導師的項目,參與歷史學院宗教學專業的學術會議,也獲得了一些榮譽。
畢業后,機緣巧合去深圳看了看,切身感受到了家鄉和最富裕地方的差距,體驗到了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行業人員的價值觀、認知和追求的多樣性。
這些巨大的沖擊和信息,一度使李榮榮迷茫和無助。一方面被一個眼花繚亂的奇異世界召喚、驅動和吸引,一方面感受到環境的排他和無法立足的焦慮。
在深圳這個如同高速運轉的社會機器,盡管這里的一切如此令人神往和眩目。但李榮榮也認識到,作為一個從西北小山村出來的姑娘,永遠只是這個龐大機器的小螺絲釘,隨時會被替換,也永遠無法扎根。
5年后,她選擇回到西安,再次進入象牙塔。“西安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它在南北的分界線,一方面能讓我一回頭就看到家鄉,找到根基。一方面也能接受發達地區的新信息,不至于閉塞和落后,讀博期間我結了婚,也有了孩子。”談及如今的生活,李榮榮很滿足。她愛人的家在甘肅靜寧縣,離西吉老家只有70公里,同樣的方言、生活習慣及生活經歷,是他們走在一起的重要原因,那些流淌在他們身上的地域基因,像冥冥中的紅線緊緊地牽繞著兩人。
李榮榮父母和二哥一直居住在將臺堡鎮和西吉縣城,二哥和二嫂是當地的公務員,他們扎根在家鄉,默默奉獻著青春。
“每到節假日,我們最開心的事,就是回到家鄉過暑假和春節。無論外面的世界多么繁華絢爛。回家是每位游子內心最深的執念。”離開家鄉的十幾年,她也看到了家鄉的變化,家鄉也經受國家經濟騰飛的洗禮,現代化的腳步終于眷顧到這片偏遠的黃土地。
進入新時代,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正在用寶貴的紅色資源做好革命傳統教育,講好長征故事、紅色故事、革命故事。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及利用,使得將臺堡鎮面貌煥然一新。現代農業的春風,也吹到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集約化土地管理、現代農業技術在這片黃土地上生根發芽。寬闊的馬路、整潔的新農村、晨練及傍晚廣場舞的音樂和身影,無不昭示著小鎮嶄新的面貌。
每一年回到家鄉,李榮榮都能切實感受到在這里發生的山鄉巨變。這些變化不僅在物質方面,也在精神層面。家鄉也開始關注教育,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
作為一個學子,李榮榮能為家鄉做的貢獻就是通過文學作品書寫家鄉,為故鄉保留下更多的歷史記憶和時代變遷的印記。如今博士畢業在即,面臨著很大的工作壓力。沒有很多精力去完成這個事情,但書寫家鄉是她一直以來的心愿。她希望在將來,能靜下心來好好將這些家鄉記憶呈現出來,作為對家鄉的一份小小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