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紹
袁海德,1991年2月出生,西吉縣興平鄉人,中共黨員,現任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吐古買提鄉黨委副書記。
袁海德到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吐古買提鄉工作半年后,主動向黨委提出申請到村上工作的請求。經鄉黨委同意,他被任命為鐵提爾村黨支部書記。他說:“老百姓還不富裕,基層還有很多問題,我們年輕干部應該在一線當好先鋒、勇闖難關、鞏固基層建設”。剛到村就面臨“水土不服”、語言不通、工作無頭緒、“高學歷”“高起點”在這里并不管用等困難。袁海德靜下心思考后覺得,這是身份轉變帶來的必然結果。只有樹立主人翁意識,懷揣平常心,才能主動融入基層。
他首先做好建強班子、帶好隊伍工作。為改變村上黨員數量不足、年齡結構不合理、村級儲備年輕干部不足的現狀,他對全村18歲以上人群進行調查摸底,把致富能手、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優秀青年納入帶培對象,確定每名黨員聯系培養2名以上農牧民入黨對象,申請人或積極分子的1+X帶培模式,并嚴格落實責任機制,對帶培對象嚴格執行包培養、包教育、包成熟、包發展的“四包機制”。2019年,有15名農村優秀青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9人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10人被吸收為預備黨員,3人被納入村級后備干部,農村黨員和村干部后備力量不斷壯大。
為正確處理好村干部與群眾的關系,解決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和團結教育群眾功能缺位等問題,他將無職黨員、55歲以下的35名黨員納入,協助村支部服務好群眾,利用黨員活動日,清理村組垃圾、幫助無勞動能力家庭。他還將老黨員、老退休干部納入支部,做好矛盾糾紛調解和信訪工作。在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方面,他注重使用亮身份的辦法,引導廣大黨員自覺接受監督、增強擔當意識,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在團結教育群眾方面,體現密切聯系、培養發展、積極宣傳、主動服務的作風,讓群眾感受到黨組織的關心和愛護,從而自覺聽從黨組織的號召,認同配合、支持村上的工作。
小麥、玉米是鐵提爾村的主要耕種作物,過去很多村民害怕有風險、舍不得投入,不施化肥及存在種子品質不好、畝產較低的問題。在農村成長的他懂技術,親自指導選種、施肥、預防病蟲等,農作物畝產量由原來的600公斤增長到800至1000公斤。鐵提爾村牲畜存欄2357頭(只)。針對養殖業產量較低問題,他不斷加大對農民的種植養殖技能培訓力度,將農民集中起來,邀請行業部門專家對配種、養殖等方面知識進行講解,淘汰原品種(土牛、土羊),通過選配優良品種使每頭牛增收1000至2000元。同時,他將村里338名富余勞動力通過轉移就業,為群眾增加收入,全村在托帕口岸務工人員36名,周邊各行各業就業人員302名,年收入500余萬元。鐵提爾村的村民們提起袁海德,個個都伸出大拇指:小書記“亞克西”。
自擔任村支部書記以來,他從來沒有給自己休過假。只要群眾需要,他總是克服一切困難,第一時間趕到,為群眾排憂解難。有次,凌晨四點半,他接到村委會委員迪麗努爾·艾尼瓦爾的電話:“袁書記,一小隊努如拉·斯拉木家羊棚著火了!”“先疏散羊,呼喊鄰居們救火、快點撥打110、119求救,我馬上趕過來!”睡覺的他掛掉電話,草草收拾后便立即趕赴現場,發現羊棚大火燃燒,無法判斷里面有無傷亡,火勢順風擴散,就及時組織群眾用盆子、桶子接水潑,經過2小時火被撲滅,感動的村民努如拉·斯拉木拉著他的手不停地道謝。像這樣的事情,不知做過多件。
回想起故鄉,那曾經用煤油燈熏黑的鼻孔、用向日葵桿蓋建的房子都一去不復返。穿補丁、滿頭有虱子的少年已投身到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二牛抬杠耕地的時代也被科技取代。如今他吃一碗蕎麥面攪團都是對家鄉變化的深情表白。看到家鄉的梯田如虎踞龍盤,他心生無限的激情與自豪。“樹高千尺不忘根、水流萬里總思源”。作為西吉的游子,鄉音總是難改、鄉情總是難忘、鄉愁總是縈繞心間。雖身處祖國西陲之地,袁海德依然時時刻刻牽掛著家鄉的點點滴滴。作為西吉人,他承做起家鄉在新疆的“形象大使”,主動宣傳家鄉的“西吉好東西”,向來到新疆的朋友介紹西吉風光和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