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紹
王學君,1986年1月出生,西吉縣田坪鄉人,中共黨員,現任西藏自治區教育廳網絡建設科負責人。
王學君,一個從大山深處走出的西吉人,把美好青春無私地奉獻給了雪域高原的教育事業。回首過往,他的成長之路雖然充滿挑戰,但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踏實。
西吉孩子的求學路都是十分艱辛的,如同磨礪寶劍的砥石,塑造著每一個學子的堅韌與毅力。在那段日子里,王學君沉浸在書海中,沉浸在知識的世界里,用汗水和努力澆灌著夢想的種子。
十年寒窗苦讀,終圓求學夢想。18歲那年,王學君背上行囊,坐上去往北京的火車,第一次離開生他養他的地方,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踏入了東北林業大學校門。那里,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茂密的森林成了王學君成長的搖籃。他深知,只有努力學習,才能不負父母的期望,也才能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東北林業大學求學期間,王學君努力學習,成績優秀,每年都會獲得獎學金,還獲得過一次國家勵志獎學金。同時,他立志服務西部,曾作為學校“西部志愿者”協會主要創立者,組織志愿者到甘肅、寧夏等地利用寒暑假支教。
中學時代,王學君就被孔繁森事跡深深打動。孔繁森2次進藏,將自己的熱血和生命全部奉獻給了雪域高原,他的事跡像一盞明燈,照亮了王學君的心靈。從此,“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成為他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銘。
從那時起,一顆想要前往高原工作的種子悄悄地在他的心底生根發芽。他立志要成為一個像孔繁森那樣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2008年,王學君畢業后選擇了遠赴西藏工作。雖然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但那里的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他深感震撼。他深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為那里的孩子們帶去更多的知識和希望。
在西藏工作的日子里,他深刻體會到了高原工作的艱辛和挑戰。由于高原缺氧、氣候寒冷等原因,他時常感到身體不適,但每當看到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時,他就感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為了更好地服務當地的教育事業,他積極學習藏語和當地的文化知識,努力融入當地的生活和工作。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所負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越來越多的孩子通過信息化方式獲得了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的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也得到了顯著提高。看到這些成果,王學君深感付出和努力得到了回報,也更加堅定了他在高原繼續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在學校8余載的教學生涯里,王學君多次獲得市級優秀教師稱號。也從一名電教員成長為學校電教室主任,他深知教育信息化給教育帶來的機遇,也通過公考遴選到教育廳電教館工作。
未來,他將繼續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耕耘,用自己的知識和熱情點燃更多孩子的求知欲望。他相信,只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就一定能夠為這片土地帶來更多的希望和光明。
王學君時常慶幸記憶從未斷層,它甚至足夠精確,就像他熟悉學校到家門口的距離,有幾棵樹站在路旁搖曳多姿。在外多年,“西吉”已然成為一個感嘆號,一句永恒的詩眼,把大愛與小節、遼闊與瑣碎串聯成一派盛景,構成他對人生最早也最深的感受。
后來的聯系大多只能在文字和訊息里。西吉這片沃土,滋養了無數人才,文學方面也很出眾。他們歌頌堅強、書寫力量、記錄時代,傳為美談。他的書柜里總是擺放著西吉籍作家郭文斌、火仲舫等老師的著作。他想,如果他在這世事的龐雜中獲得了某些恬適和力量,至少有一半是文學的給予。
在高原工作的日子里,王學君深切地感受到了鄉愁。每當夜深人靜時,他總會想起遠方的家鄉,想起父母慈祥的面容,想起兒時的伙伴。那份鄉愁,成為他工作動力,他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夢想而來,更是為了那些像他一樣懷揣夢想的孩子們。他也希望西吉學子們能夠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回首過往的奮斗歷程,王學君深感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他慶幸自己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慶幸自己能夠有機會在雪域高原為當地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同時他深知自己的成長和成功離不開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支持與幫助。在人生路上,他始終保持謙虛謹慎、勤奮好學的態度,不斷學習和進步,以更好地服務當地的教育事業和回報社會。每一段旅程都凝聚著汗水與淚水,每一份成功都銘記著艱辛與堅持。愿王學君的故事,能夠激勵更多的人,讓夢想之花在每一個西吉人的心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