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紹
單小龍,1999年10月出生,西吉縣興隆鎮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在讀碩士研究生。
單小龍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2018年高考結束后,他在家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時接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這一時刻被許多媒體捕捉到,結合他的家庭背景與求學經歷進行報道宣傳,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大家的鼓勵單小龍看在眼里、記在心底,他暗自下定決心要更加努力學習,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進入清華大學校園后,他時刻謹記父親的諄諄教誨:“知識改變命運,只有持續努力才能走得更遠。”他的寢室書桌上總是擺滿各類專業書籍和習題集,課余時光也總扎在圖書館里。他深知,清華大學的舞臺是如此廣闊,只有扎實的專業功底才能在這里立足。
但他并非歸隱書齋的“書呆子”,從大一開始,他就加入了校籃球隊,每周堅持訓練,在球場上奔跑揮灑汗水,不僅強健了體魄,也磨煉了意志。
大學期間,是清華大學那句“絕不讓一個勤奮而有才華的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承諾和學校完善的資助體系給予了他自信成長的后盾。他說,新生報到時的“綠色通道”讓他擁有了第一輛屬于自己的自行車,多項校友勵學金的資助,讓他能夠更加堅定地去探索發展的道路,勤工助學崗位讓他能夠在獲得津貼的同時參與社工崗位。
單小龍說:“在清華大學,我看到了很多從前未曾設想的、更大的世界。‘天格計劃’讓我目睹衛星發射,觀測伽馬暴。我還參加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活動,在很多個夜里與其他同學一起排練,一遍遍走過天安門廣場……”農村的成長背景,讓他在接觸學校豐富資源的同時,也清晰地認識到,還有很多學生仍需要幫助。
向著光、追逐光,也要成為光。大學期間,他多次參與支教活動。2020年7月,西吉縣開展“七彩假期”活動,他在西吉縣團委的支持下開辦公益補習班,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給家庭經濟水平一般且成績不好的學生免費補習。他坦誠地說,這是“蠻累的一個月”。他除了英語外什么都教,每天上五六節課,晚上備課到12點,早上8點前就趕到。但學生們那種憋著一口氣的好學勁頭,讓他覺得這樣的付出很值得。
家鄉的特殊性也讓單小龍的視野葆有一份不同于他人的底色。他深知有很多人需要社會各界去正視和關注。2019年,他和同學們一起去北京亦莊體驗日結工工作,在印刷廠做過流水線工人;他還組織了面向清華大學校內工友的活動,每周三晚上為食堂師傅、宿舍區和教學樓的保潔保安講解基礎英語或文化知識。重大節日晚會上,他會組織工友們和學生一起玩游戲、唱歌,體驗人生百味。
祖國的富足強盛有賴于一代又一代有為青年的接力奮斗。身為年輕一代,單小龍渴望成為一名盡職盡責的海軍軍官,為守護祖國的海疆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2021年秋,經過層層選拔,他如愿成為一名人民海軍。單小龍說:“每年征兵季,清華大學學堂路兩側的軍綠色展板和紫荊食堂前的橫幅,總讓我熱血沸騰。但真正到部隊后,我才發現這里的生活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樣,沒有那么多激動人心的重大任務,就是拉動、訓練、執勤、吃飯、整理內務、睡覺,日復一日。”每天夜晚站崗執勤的兩小時里,他穿著防彈衣,手握鋼槍一動不動地站著。“偉大在于平淡,光榮在于漫長。”在很多個夜里,他把這句話翻來覆去咀嚼,慢慢地咂摸出味道來。
在和戰友們的日常相處中,單小龍真切感受到彼此坦蕩的情誼和“赤子之心”,這也讓他更加有勇氣、決心和執行力。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能打勝仗的過硬本領、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舍生忘死的奉獻精神和清華大學培育的深厚專業知識,讓他的能力在部隊得到充分發揮。從輔導士兵考學到參加基地比武,從保密電腦維修再到裝備系統開發,他一次又一次將自己所學和部隊發展所需結合起來,實現了人生更大的價值。
單小龍說:“軍營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初進軍營,不免有質疑,清華大學的兵到底行不行?這個時候我就提醒自己忘記學生身份,牢記清華人的作風,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完成訓練。”單小龍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戰友的肯定。回到學校后,單小龍加入了學校國防教育講師團,在學校2023年“全民國防教育日”主題紀念活動中,他作為海軍退伍士兵代表發言。
2023年從部隊退伍后,單小龍盡可能地把所有時間投入到科研中。今年9月,他將繼續攻讀清華大學電子系碩士研究生。比起幾年前,此時的他更加平靜、勇敢、自信。他說:“未來,無論前方是坦途還是險阻,但有學校的培養、師長的幫助,我都將充滿底氣、自強不息。正如6年前那個在工地上揮灑汗水的少年,正如清華園里那個‘睜大眼睛看世界’的學子,正如軍營里、寒風中那個勤練據槍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