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演播室看到的就是中國空間站虛擬模型,其中助力航天員出艙活動的小機械臂就凝聚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科研團隊的心血。自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哈工大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有力支撐“神舟”飛天、“天宮”搭建,中國空間站建設的每一步,哈工大從未缺席。

黑龍江擁有78所高等院校、120家獨立科研院所,“能上九天攬月,能下五洋捉鱉。”如今,黑龍江依托領先的科教資源為載人航天、火星探測、萬米海試等國家戰略任務提供了強大科技助力。下面,就跟隨總臺記者毛更偉一起去探秘深海水下機器人和今年剛剛驗收通過的“地面空間站”。
“登天”哪家強? 探訪“地面空間站”

這里是位于黑龍江哈爾濱的一座“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科研人員正在準備開展“太空育種”實驗。這座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強強聯合”打造的大科學裝置,可以在地面利用先進技術模擬出太空輻射環境,讓這項原本需要在太空開展的實驗破解了“登天”的難題。

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李亮介紹,通過構建輻射環境,對種子進行誘變育種,使種子向不同方向進行變異,結合現有的農業技術,可以篩選得到具有非常好性質的種質資源,培育新的品種。
這座占地約50個足球場大小的“地面空間站”是我國航天領域首個大科學裝置,琳瑯滿目的大型設備可以模擬低溫、真空、電磁輻射甚至月球、火星等多種空間環境,讓太空實驗變得更加自主可控,安全便捷。

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盛捷稱,在這里,科研人員不僅可以開發新一代空間應用材料和器件,可以對生命體在空間環境作用下的數據進行實時監測,還可以對航天器在上天之前,進行全面體檢檢測,排查可能發生的風險隱患。
“入海”誰擅長? 解密“水下機器人”

這段視頻拍攝于2021年10月至11月的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海域。這只畫著“孫悟空”臉譜的黃盒子就是哈爾濱工程大學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悟空”號全海深無人潛水器,在這次科考中,完成4次超萬米深度下潛,采集到來自10896米深海的海水,這個深度在當時還創造了無人無纜潛水器下潛深度之最。

萬米深海是一個高壓、低溫、黑暗的復雜環境,想讓水下機器人深入到這一區域,需要科學家突破重重技術壁壘。“悟空”號能夠潛入萬米深海有哪些技術秘訣呢?首先,“悟空”號安裝了由哈爾濱工程大學自主研發、全球首創的全海深雙向高速通訊系統,它就相當于“悟空”號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能夠隨時讓“悟空”號與海面技術人員保持聯絡。另外,“悟空”號內置智能的控制系統,它相當于“悟空”號的“大腦”,能夠獨立自主進行深海作業,同時,在遇到各種突發情況的時候能及時做出反應,處置險情。

下潛萬米深海,探測北極海冰,哈爾濱工程大學水下機器人的科考區域正在覆蓋越來越多的極端海洋環境,讓神秘的海洋變得逐漸透明。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學院王剛教授表示,未來,我國將更精細地探測所有海洋地形、海洋生態,自主地根據海洋情況的變化,調整機器人工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