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紹
劉漢斌,1982年12月出生,西吉縣馬建鄉人。現任銀川市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二十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在《人民文學》《青年文學》《人民日報》等報刊雜志刊發植物系列散文300余篇,出版散文集《草木和恩典》《閱草集》兩部。
劉漢斌說他本是草根,與草木為鄰,聊執文學夢,既是宿命,亦是福音。他一直都在文學的夢境里奔突,從未停歇,試圖將文學融入草木,夢想著在草木上嫁接詩意。
劉漢斌雖是農民,卻時常做著文學的夢。現實與夢境中的身份反差,常常將劉漢斌置于一種尷尬的境地。世俗的講,農民么,俯首勞作才是,硬是梗著個脖子追隨文學,就是不務正業。然而散文創作一直是劉漢斌的業余愛好,無傷正業。
在過去的無數個日日夜夜里,劉漢斌白天勞作供養家人,夜晚通過閱讀和寫作安慰并激勵自己。漂流的人,心里最欠缺的就是歸屬感,閱讀和寫作是劉漢斌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日子里安慰自己的最好方式,也唯有閱讀和寫作,才能讓他在身離家鄉最遠的時候,心離親人最近。
劉漢斌最初的寫作并非植物系列散文,而是試著寫詩歌、小說,但都沒有散文寫起來得心應手。散文創作最初源于他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從種子到種子銷售市場,從市場到田間地頭,就是他最大的生活圈子。劉漢斌游走于形形色色的植物之間無法自拔,找不到比寫種子、寫植物更好的素材,就只好試著從種子寫起。這一寫,便是20年,他練就了隨時隨地閱讀與寫作的習慣。不論是種子標簽抑或是農藥、化肥包裝袋上的說明,都是他獲取素材的來源。在工作過程中突然想起一些好的詞句,他便用隨身攜帶的筆和本子記錄下來。因為工作而記錄下的植物氣候現象、植物保護措施、種子生產加工等相關筆記,是創作植物系列散文過程中參考最多的材料。
有時他想,不是他創作了植物系列散文,而是植物選擇了他,他只不過是植物的代言人。他通過手中的筆,將所理解的種子對種族的虔誠和對生命的敬畏變成文字,并用他的美好愿望寫下了他所向往的綠洲,將它們一并奉獻給世人。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寫多久,但他始終都覺得,在包容文學的胸襟里,他有幸做了一場屬于自己的文學夢。
劉漢斌的散文創作,其實就是堅持不懈地寫日記,確切地說,是工作日志。雖然不是每一篇日記都能成為散文,但是他的植物系列散文卻全部來自日記。2000年,他在《六盤山》發表了第一篇文學作品,這篇嚴格意義上來說只能算作如同學生作文的作品,卻是由著名作家郭文斌編輯,也正是因為這篇散文的發表,徹底點燃了他的創作激情。
20年的時間里,劉漢斌的散文入選各類選刊和年度選本。散文《把心燈點亮》入選《21世紀年度散文選·2014散文》, 《睡在記憶里的名詞》被《散文 ·海外版》2016年第1期轉載,《傷葉是根的痛》被《散文選刊》2017年第4期轉載并入選《2017中國年度精短散文》,《麥牛兒》被《散文選刊》2020年第3期轉載等等。這些作品全都選自《六盤山》《黃河文學》《朔方》。劉漢斌的散文集《草木和恩典》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2014年卷”,長篇散文《自然曲》入選“中國作協2019年定點深入生活項目”,散文集《閱草集》入選“2021年度寧夏重點文藝作品扶持項目”。
劉漢斌所創作的散文從家鄉的《六盤山》到第二故鄉的《黃河文學》《朔方》,然后到面向全國的《人民文學》《人民日報》《青年文學》《文藝報》《天涯》《散文》 《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等文學期刊,再到散文集《草木和恩典》《閱草集》《自然曲》。一路走來,他一步一個腳印,根植黃土地,追逐文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