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這背后離不開各相關領域代表委員們的建言獻策、履職盡責。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張廣漢。
不負履職路:用腳步尋找答案
2023年,張廣漢提交的《關于進一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提案》被全國政協列為重點提案。同年10月,在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召開的第十一次雙周協商會上,他就《盤活歷史文化資源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作了發言,相關材料被報送黨中央及有關部門。“腳下有泥、心中有底”,這些成果的背后,是他無數次深入基層的扎實調研與反復思考。
過去的一年多里,他不僅通過講課、座談等形式,積極宣講國家關于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的政策,還帶著問題與思考,開展了15次自主調研,足跡遍布青島、紹興、濟南、南昌、祁縣、喀什等十余座歷史文化名城。
城鄉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張廣漢在調研中,不僅與地方政府的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建設管理部門進行了深入座談,了解他們在政策法規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還走進歷史文化街區,與居民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他說:“只有了解他們在城市更新中的急難愁盼,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在調研的基礎上,他帶領團隊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究項目——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和技術體系研究,不僅為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更為未來的政策制定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目前,由中央宣傳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合力編訂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法》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張廣漢作為專家委員會成員也參與了多輪討論。
“我的提案得到相關部門的答復和高度重視,正在落實推進過程中。”張廣漢欣慰地說,“今年我繼續關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數字化建設、城市更新與民生改善方面的問題。”
IP促文旅:“熱效應”也要有“冷思考”
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的火爆帶動了山西古建的旅游熱,許多地方也借助“哪吒”這一IP形象打造了特色旅游產品。面對這些現象,張廣漢認為,“應該鼓勵這種創新的傳播方式,讓文化更具活力和吸引力,能有效觸達年輕群體,也帶動了當地旅游經濟增長,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利用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存和展示,將讓文化遺產在現代傳播手段下煥發光彩。”
但同時,他認為對此也要有冷靜的思考:“如果對文化遺產的內涵挖掘不夠深入,將無法給游客帶來真正有價值的文化體驗。另外,也要避免游客量過大,造成文物受損、環境被破壞等問題。更要警惕盲目跟風,缺乏對本地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
解讀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風更清 路更明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采訪中,張廣漢表示,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首先強化了保護規劃的法律效力,確保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也要求相關部門和開發者在規劃和實施開發活動時,必須充分考慮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需求,避免盲目開發和建設性破壞。
此外,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還強調控制大規模人口遷移和建筑拆除,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建筑和傳統社區結構,維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獨特魅力和歷史價值。而在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方面,則強調更要注重周邊環境以及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對于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張廣漢說。
張廣漢的履職之路,是一條以腳步丈量歷史、用行動守護文化的道路。在這條路上,他不僅是一名政協委員,更是一名文化的守護者、民生的踐行者。他的故事,是無數政協委員履職盡責、為民發聲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