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項規定,無疑是讀懂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一把“鑰匙”。
“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定,是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徙木立信之舉,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十年不夠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夠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風成俗,以優良黨風引領社風民風。”二十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昭示著“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更是“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生動宣告。
就在這個月,全國兩會一結束,黨中央在全黨部署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通知》的消息發布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正在貴州云南考察。
黎平肇興侗寨,總書記就坐在信團鼓樓條凳上,同鄉親聊家常,“條凳座談會”別開生面;麗江古城,青瓦飛檐覆春雪,不封路、不擾民、輕車簡從,他的到來沸騰了街巷。
對照八項規定,云貴行既有“多同群眾座談”的示范,也有“輕車簡從”“厲行勤儉節約”的踐諾,更有希望鄉親們“幸福生活更上一層樓”的美好祝愿……總書記身體力行、以上率下,人民情懷、政治本色一以貫之。
鏡頭拉回到2012年12月4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史冊上標注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審議通過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這是新時代制定的第一部重要黨內法規,也成為改進工作作風的“一個切入口和動員令”。
“我們是能辦成事的,而且是認真辦事的”
“八項規定一子落地,作風建設滿盤皆活。”
馳而不息。中央八項規定已成為黨的作風建設的代名詞,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張“金色名片”。
就在這次云貴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這些年,八項規定確實是推動了根本性的變化,風氣為之一新,過去積重難返的現象大部分沒有了。”
放在時間長河里去觀察。審議通過八項規定的那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說了一席話:“就是要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這也是新形象新氣象。”
黨員干部的變化和人民群眾的觀感,制定八項規定之初的兩方面思量,也在多年后成為檢驗八項規定成效的量尺。
黨員干部,約束多了,卻“解脫了”又“身心舒暢”。
“從文山會海和接待應酬中解脫出來,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明顯轉變,大多數干部覺得解脫了、身心舒暢,家庭也有親切感了。整天喝得醉醺醺的,舒服嗎?”2014年3月,在八項規定實施一年多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深刻指出。
十年后的春天。2024年3月,湖南常德港中坪村,村黨支部書記段德喜向總書記匯報:村部最多時有38塊牌子,現在12塊;微信工作群從最多時的30多個減為現在的4個。窺一斑,知全貌。
“虎”“蠅”“狐”,“不論什么人,不論其職務多高,只要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肅追究和嚴厲懲處,決不是一句空話”。劃出禁區紅線,設定行為杠杠,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保護?
許多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在悄然轉變:“從不適應到適應,由不相信到相信,由被動到主動,校準了思想之標,調整了行為之舵,繃緊了作風之弦”。
百姓,多了份信任,也添了份信心。社風民風正持續向好。
2024年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94.9%的受訪群眾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貫徹落實成效表示肯定。這是人民群眾給我們黨投下的信任票。
2018年1月,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的重要文章中,總書記強調:“黨的十八大前的一段時間里一些領導干部中吃喝成風,老百姓意見很大。出了多少規定,也沒有管住,不少人因此失去了信心。黨的十八大后,我們下決心整治,現在管住了,人民群眾拍手叫好。我們管住了一些領導干部的嘴,贏得了無數人民群眾的心。”
人民心中有桿秤。從八項規定實施,人們看到了總書記的人民情懷,看到了共產黨人的嚴肅認真,不加“試行”,上來就是硬杠杠,出手就是剛性約束。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只要我們動真格抓,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當價值旨歸置于人民,當一切為了人民,哪怕是像中秋送月餅的小事,也會認真地緊盯不放,因為“看起來是小事,其實是抓這后面隱藏的腐敗”。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既為基層減負,更為著基層干部能夠騰出時間來為群眾辦實事。習近平總書記將“如何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列為大黨獨有難題之首,從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去思考大政方針,“不正之風離我們越遠,群眾就會離我們越近”。
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八項規定滋養的是黨和群眾的血脈深情。
“讓大家感到我們是能辦成事的,而且是認真辦事的。這樣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全黨。”這種精神的感召,這種作風建設的新成效,使我們黨不斷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擁護,“全黨就會很有力量,我們就不懼怕任何艱難險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