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的光陰,在偏遠的西吉大山腹地,他們用愛心與知識喚醒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他們雖然來自城市,卻甘愿扎根這片黃土;他們雖然還是學生,卻點亮自己照亮他人,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青春無悔、逐夢前行。復旦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正沿著前輩們的足跡在王民中學續寫支教新篇章。
走進王民鄉,在一條鄉間小路的盡頭就是王民中學。從1999年起,復旦大學作為最早響應團中央、教育部組建研究生支教團(研支團)的高校之一,每年派出學生赴全國多地多所學校支教扶貧。王民中學是接受復旦學子支教年頭最長的學校,也是復旦大學支教扶貧的一個縮影。23年來,已有51名復旦學子成為王民中學的支教老師,而一張簽滿支教老師名字的舊書桌,就放在學校的化學實驗室中。 23歲的復旦大學研究生史欣安來自上海,是中文系20級碩士生,專業是古代漢語,大多數時間是沉默的,一件印有復旦大學校徽的帽衫穿了又穿,為的只是換洗方便,一身簡樸的裝扮讓他早已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對自己隨遇而安,對學生不敢松懈,這是他給人最直觀的印象。望著講臺下一雙雙懵懂的眼睛,史欣安開始了自己的授課,山里娃娃們對這個支教老師的授課總是百聽不厭。 隊長徐菁是個四川西南山區女孩,早年的刻苦努力讓她如愿進入進入復旦求學。這樣的經歷讓她很早就想成為一名支教老師來回饋一下基礎教育。看到她時,徐菁正用一口流利而純正的英語給學生們講課。 寧夏男孩林伯韜開朗帥氣,鍵盤吉他攝影樣樣在行,他看重規矩,嚴格要求娃娃們尊師重禮,也鼓勵孩子們有要樹立自信,一遍遍提示“大膽點”“抬起頭”“不要怕”……談到作為一位支教團的老師最想給孩子們帶來點什么?林伯韜開始娓娓道來。 想象著不久后的離別,徐菁一行三人已經開始不舍,又充滿期盼。“努力了雖然不一定有回報,盡自己所能就好”;“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壓力很大,我們不想比他們差,多學多看多做,不要荒廢這一年”;“我們一定會盡職盡責,底氣十足地將自己的名字簽在那張舊書桌上”。 遠山靜默,正見證這青春的希望與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