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目前全球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會以不同的形式慶祝春節,并有越南、韓國、馬來西亞等近20個國家將春節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因此,將春節定為聯合國假日可謂恰如其分。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彰顯了聯合國所倡導的多元、包容文化理念,必將有助于促進全球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互鑒。
春節之所以被確定為聯合國假日,與其悠久的歷史、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厚的精神文化內涵緊密相關。春節,古稱“元旦”“元日”“新年”等,民間俗稱“過年”,其最早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的“臘祭”,至今已至少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中國古代以農為本,先民們在一年農事結束后,為慶祝豐收、報答神靈恩賜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會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這即“年”的來歷。《說文解字》曰:“年,谷熟也”,因此“年”的本意即谷物成熟、莊稼豐收,故在甲骨文、金文中,“年”字都是谷穗成熟、莊稼豐收的形象。
“元”,“始”也;“旦”,“日”也;“元旦”,即“初始之日”也,通常指歷法中的首月首日,也即歲首日。在我國歷史發展的早期,受歷法制度的影響,不同時代的歲首日并不相同,也就是說過“年”的日子并不一致。《史記·歷書》曰:“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就是說,夏代以正月初一為歲首日,商朝建立后以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朝則是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為過年的日子。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歷》頒布,正式確定了以正月為歲首的傳統,正月初一遂成為正式“過年”的日子,并在此后兩千多年中一直延續下來。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改用陽歷”,將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并把本屬于傳統農歷新年的“元旦”之名給了陽歷新年。1914年,正式改稱農歷新年為“春節”。而“春節”,在我國古代原指立春節氣。農歷新年之所以被改稱“春節”,因正月初一與立春日相隔不多,正月又是按農歷劃分的春季第一個月份,正月初一則是春季的第一日,故把正月初一稱作“春節”。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嚴格來講,春節并非一個單一的節日,也并非只指正月初一這一天,而是一個復合節日體系。傳統時代,一進臘月就要開始“忙年”,故亦有“一進臘月就是年”之說。最廣泛意義上的“年”,可指從臘月初八到二月二“龍抬頭”,狹義上的“年”亦可以指從小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時段,而正月初一“春節”只是整個“過年”時段中儀式最為隆重的日子。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傳統節日積淀形成了眾多的習俗活動。與其他節日相比,春節的習俗活動最為豐富多彩。每當春節來臨,人們都會忙著返鄉團聚。先是置辦年貨,蒸饅頭、做年糕、炸年貨、趕年集等。臘月二十三(北方)或二十四(南方)過小年,之后“掃塵”,也就是年終大掃除。按老百姓的說法,“塵”“陳”諧音,掃塵就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等統統掃地出門。大年三十,貼春聯、貼年畫與窗花;“請”老祖宗“回”家過年,掛上家堂,擺上肉、菜等各種供品。晚上,家家戶戶團聚吃年夜飯。年夜飯,也叫“團年飯”“團年酒”,團圓是其核心主題,必少不了的食物是水餃或湯圓。為了全家的團聚,為了來年日子的紅火,各家各戶無不盡其所有,把年夜飯做得又好又多。20世紀80年代之后,全家圍坐、共看春晚成為一項新年俗。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先放開門炮,然后打開自家的大門。這天的早飯,也就是新年的第一頓飯頗有講究,北方地區一般是水餃,常包入花生、棗、栗子、錢幣、糖塊等,祈求早得子、多得子,人丁興旺,生活幸福甜蜜、發大財。早飯后,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送”走“回”家過年的祖先后,人們開始走親戚、串門子。此外,春節期間,往往還會舉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種娛樂活動,如扭秧歌、扮玩、耍社火、舞龍舞獅等。
春節是中國人生活中最大的喜慶節日,其以家庭團聚為中心,集慶祝豐收、祭祀祖先、尊老愛幼、社會交往、休閑娛樂等為一體,凝結著中國人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情趣與信仰情懷,既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顯現之時,更是民族情感的集中宣泄之時,承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首先是崇宗敬祖、慎終追遠,通過祭祖等活動,表達對祖先、先賢的緬懷與感恩之心。其次,闔家團圓、情感集聚,“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春節最講究的就是“團圓”,通過吃團圓飯、走親訪友、祭拜祖先等活動,不知不覺間強化了相互間的親情與認同感。再次,辭舊迎新、歡樂祥和,春節期間,整個國家都處于一種喜慶祥和的氛圍之中,每個人都充滿著對來年、對未來的美好期待,祈求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感恩之心、團圓之樂、希望之夢可謂是對春節精神文化內涵的最恰當概括。總之,春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與載體,包含著中國人對和合、團圓、和平、和諧、包容、感恩、親情等的認同與追求。
春節是傳統農業文明的產物。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我國社會的急速轉型,春節不可避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沖擊,在一段時間內甚至出現了“保衛春節”的口號。但時至今日,春節仍是我們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對國家與社會建設仍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首先,春節是外出旅游、購物休閑、物品消費的重要契機,可大大推動旅游業與整體國民經濟發展;其次,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與載體,過春節,可以更好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然也要避免傳統春節習俗中的鋪張浪費、送禮歪風、聚眾賭博等不良風氣;再次,春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情感與民族精神,是維系國家統一與各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樹立和突出春節文化符號,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最后,春節為文明交流互鑒架設橋梁,春節喜慶祥和,代表著春的祝福和溫暖,體現了中華文化和睦、和諧、和平的精神內核,承載著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全人類共同價值。這正是聯合國大會將春節定為聯合國假日的重要原因所在。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總會給人們帶來新的憧憬。”習近平總書記一語道出了春節文化的內核。春節是傳承不息的文化紐帶,蘊含著中國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理念,寄托著對家庭和睦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力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更好、更健康、更文明地傳承好春節這一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并更好地發揮春節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凝聚民族情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