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灘鄉張村堡村幾年前是我縣的貧困村之一,村道泥濘,耕地荒蕪,村民生活條件差。自全縣“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張村堡村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因地制宜,借助閩寧協作發展資金,制訂和完善了全村產業發展計劃。短短兩年時間,全村舊貌換新顏,貧困戶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穩步行進。
走進張村堡村,紅瓦白墻的新房、磚墻藍頂的養殖大棚、還有部分村民家門口停放著新買的小車……無不彰顯著全村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在養殖大戶虎玉忠家,記者看到新建的磚墻鋼架養殖大棚主體已經完工,20多頭基礎母牛和10幾頭小牛在圈內活動,一家人正忙著打理零活。離新建牛棚不到20米的地方,4個舊牛棚里也圈滿了基礎母牛和小牛。虎玉忠說,能有現在的好光景,還得感謝閩寧協作發展資金帶來的機遇。
虎玉忠:
原來資金比較少,舊牛棚養了十幾頭牛,自從閩寧協作資金注入20萬元以后,又購進了十幾頭,現在是30幾頭牛,因為舊棚小,最近又新建了一個大棚,準備把規模往大發展一下。
住在同村的馬志良也享受到閩寧協作發展資金帶來的紅利。2019年初,馬志良的養殖業遇到發展瓶頸,缺資金、規模小,就在他一籌莫展之際, 10萬元的閩寧協作發展資金猶如一場及時雨,為馬志良的養殖發展注入了活力。
馬志良:
我們辦了家庭農場,但是規模小、資金缺,村上給我貸了10萬元的資金,也幫助我解決了問題,原來沒有貸款的時候是8頭牛,現在達到了23頭牛,現在又擴建了牛棚,這個(資金)對我們當時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19年張村堡村爭取到閩寧協作幫扶資金150萬元,其中20萬元注入虎玉忠養殖合作社,10萬元注入馬志良的均達家庭農場,不僅解決他們發展資金短缺問題,而且每年村集體還能分紅到1.68萬元和8400元作為村集體收入。
盤活資金、釋放紅利,給張村堡村專業合作社發展注入活力。如何把閩寧協作發展資金用好用活,使貧困群眾長期受益,是張村堡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為此張村堡村根據村情和養殖特色,針對村里有發展意愿的的50戶建檔立卡戶幫助發展養殖,凡是建檔立卡戶只要購進一頭基礎母牛,村上就補貼10200元,鼓勵以閩寧協作發展資金為杠桿,撬動貧困戶的巨大內生動力,搭建起干部與群眾的連心橋,不僅扶貧,而且扶心,通過勞動讓貧困戶內心產生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勞動脫貧,勞動致富。
建檔立卡戶蘇寶海:
我在市場里看了一個牛,這個牛好肚子里還有一個牛犢,我花了10500買回來,買回來后閩寧協作發展資金給我補了10200元,我這個牛算下來自己花了300元錢。剛買來等了一個月時間它就產了一個母牛犢,后半年也就是11個月后又產了一個母牛犢,我這三個牛現在值58000元,閩寧這個項目對我受益很大。
建檔立卡戶馬尚明2009年因機械事故失去右臂,這讓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這兩年在閩寧協作發展資金的扶持下,一家人的生活正在悄然改變。
馬尚明:
(當時)我花了15000元買了個牛,看著有牛犢,牛犢也比較大,(村上)給我補貼了10200元,我下來就花了4000多元錢。現在牛娃子產下來也大了準備過六個月就賣掉,六個月的牛犢也就能賣1萬左右,這個牛補著下來也就白掙2萬多元錢。
現如今,馬尚明家牛存欄量達到12頭牛。養殖發展有了效益,生活條件也隨之改善。去年他家新建了新能源水暖炕,花了1300元,閩寧協作發展資金補貼了1000元。
馬尚明:
這個也省電,沒有煙也不嗆人,熱度也熱得很,睡下也舒服。這個是減溫度的,比如說太熱了你睡下熱了,就把溫度往下來一降,這個你就說是如果冷了這個是加溫度的,就是可以把溫度加著上去,這個比土炕好得多。
從2018年底至今,閩寧協作資金投入150萬元,支持張村堡村發展產業、完善道路、村莊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扶持群眾發展養殖、庭院經濟、勞務等致富產業,讓張村堡村成為適宜村民安居樂業,努力奔向新生活的美麗新村。
張村堡村第一書記王偉:
2018年年底閩寧項目到我們村,給我們村注入150萬元,我們把150萬元分為兩塊,一方面就是村集體收入增收,另一方面就是農戶產業發展引導這一塊。其中有49萬元購置了大型農機具和小型鏟車,還有一塊就是50萬元注入到幾個養殖好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還有51萬元給養殖好的50戶建檔戶,一戶補貼10200元,讓他購置一頭基礎母牛,2018年的時候我們建檔立卡戶的養牛是238頭,自從注入了閩寧資金,很好的帶動了群眾,截至目前我們村上建檔立卡戶養殖牛467頭。
行走在張村堡村里,平整的硬化路、整齊的磚瓦房;太陽能熱水器隨著自來水進村入戶,已經成了家家必備;新建的住房窗明幾凈,沙發、液晶電視、冰箱等一應俱全,村民們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