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
是紀念牛郎織女愛情的節日
是“中國的情人節”——
鵲橋會、定情意、望星月……
那么
七夕的起源是什么?
還有哪些風俗習慣?
快一起了解吧!
七夕的起源

七夕節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對時間、對數字的崇拜。早在《詩經》時代,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在東漢時就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晚上舉行,故名“七夕”。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對愛情忠貞、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
七夕的習俗
拜織女

七夕拜織女,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后,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曬書曬衣
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人們選擇七夕曬書據說是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人們多在此日曝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
為牛慶生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投針驗巧
喜蛛應巧
七夕的詩詞
《迢迢牽牛星》
(兩漢) 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秋夕》(唐)杜牧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七夕》(唐)李商隱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鵲橋仙·纖云弄巧》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七夕》
(宋)蘇軾
緱山仙子,高清云渺,
不學癡牛騃女。
鳳簫聲斷月明中,
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
尚帶天風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緣,
風雨散、飄然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