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特色產品展覽展示活動舉辦,來自莆田的采購商重點對接西吉縣,采購產品價值490萬元;莆田首次開通至西吉的旅游線路,首發團60多名游客均來自莆田……近段時間,莆田與寧夏西吉縣結對幫扶工作再結碩果。
23年來,莆田市與西吉縣結對幫扶的領域不斷擴大、成效不斷顯現。尤其是消費扶貧、旅游扶貧、勞務協作等領域的協作進一步拓展,為西吉縣加快脫貧攻堅注入新動力,形成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
消費扶貧:西貨東銷
10月25日,為期8天的閩寧特色產品展覽展示活動在寧夏銀川落幕。來自莆田的企業積極與當地對接采購。方家鋪子(莆田)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與西吉企業開展枸杞原漿合作,已進入包裝確認階段;位于莆田的福建省紅太陽精品有限公司開發佐餐小菜新品,預計每年將采購西吉等地的洋姜、螺絲菜各約80噸;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有限公司在原有采購基礎上,繼續追加采購量。
“去年,我們采購了300多萬元的西吉扶貧產品。今年年初,市政府下達了1200萬元的消費扶貧任務,目前我們已采購西吉的西吉三粉、牛羊肉、亞麻籽油等產品110多種,總金額1700多萬元,超額完成任務。”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駐寧夏西吉辦事處負責人唐清水說,集團計劃在年底前再采購500萬元的西吉產品。
莆田市將消費扶貧納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框架,2019年以來通過搭建扶貧產品展示館與歸集購銷平臺,簽訂采購意向協議,發動連鎖品牌超市建立產銷關系等舉措,全力推進西吉農副產品銷往東部地區。據統計,僅今年1月份至今,莆田市就采購寧夏當地農特產品共計5923.15萬元。
依托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作為東西部產品購銷平臺,莆田市組織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含學校、醫院)等工會優先采購西吉縣扶貧產品。截至目前,莆田市467家工會(含食堂)福利采購扶貧產品約2050萬元。
△西吉馬鈴薯
為打通“西貨東銷”最后一公里,4月29日,占地200多平方米的閩寧協作特色產品展銷館在莆田開業,西吉牛羊肉、西吉粉條、土豆、枸杞、艾草產品等寧夏上百種農特產品集中亮相;9月6日,位于西吉縣電商扶貧創業孵化園的莆吉合作扶貧產品館投用;10月1日,由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投資建設的消費扶貧展示館開館……集團采購,散客購買,閩寧協作特色產品展銷館最高月銷量可達300萬元左右。
△位于西吉縣電商扶貧創業孵化園的莆吉合作扶貧產品館
線下鋪開銷售網,線上再加一把火。3月22日,在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聯合主辦的“文旅振興 公益同行”線上巔峰大會上,莆田市援寧干部、西吉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劉基棠參加直播帶貨,為西吉“紅軍粉”吆喝;5月19日,涵江區區長連向紅以直播的形式向全國網友推介閩寧協作的優質農特產品。
△西吉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劉基棠參加直播帶貨 為西吉“紅軍粉”吆喝
“通過閩寧協作‘請進來、走出去’的消費扶貧,西吉向東部地區銷售的農產品總額達到了2.52億元。這實實在在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西吉縣扶貧辦副主任陳曉寧說。
旅游扶貧:東客西游
10月17日,莆田到西吉的旅游首發團在西吉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前舉行首發儀式。之后的幾天行程中,首發團游客們參觀了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館、戰國秦長城遺址、同心清真寺等。在得知西吉縣有個“爛泥灘村”改名為“涵江村”后,首發團游客特地增加該村為參觀點,實地了解該村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在莆田市及涵江區幫扶下發生的變化。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
△火石寨丹霞地貌
“西吉縣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這次將西吉旅游資源和寧夏其他旅游景點相結合,推出新的旅游產品,在莆田收到良好反響。今后將把西吉旅游線路作為常態化的產品在莆田以及福建市場推出。”莆田市中國旅行社總經理蔡朝暉說,福建是旅游客源大省,莆田市每年外出旅游的人數多。游客在旅游點消費,促進當地發展。從扶貧角度而言,發展好旅游會起到很大的幫助。
“西吉縣是全國著名的馬鈴薯之鄉、西芹之鄉和中國首個文學之鄉,也是華夏錢幣收藏第一縣,有著以火石寨為主的丹霞生態游、以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為主的紅色文化游、以吉強鎮龍王壩等為代表的美麗鄉村休閑游。”西吉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萬龍表示,此次首發團成行、莆吉旅游線路開通,標志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走向深度融合,將極大地促進西吉縣文化旅游產業更好更快發展,為西吉脫貧攻堅注入新活力。
△中國旅行社總社(寧夏)有限公司西吉營業部在西吉正式掛牌
不僅如此,在福建省和莆田市兩級文旅部門的推動下,中國旅行社總社(寧夏)有限公司西吉營業部在西吉正式掛牌,填補了西吉旅行社空白,莆吉兩地旅游對接實現“開門紅”。
“我們將繼續優化莆田至西吉線路的旅游產品。”莆田市文旅局副局長蘇玉慶表示,下一步,將把西吉的火石寨、將臺堡、龍王壩、須彌山等景區,與寧夏其他知名度較高的景區聯動,打造寧夏大環線旅游產品,在福建市場推廣。同時,在莆田市成立西吉縣駐福建省旅游推廣中心,研發推廣西吉紅色研學旅行、避暑旅游等產品,面向莆田市民推出。
“福建省文旅廳將不斷加大支持力度,以此次旅游首發團入西吉和首家旅行社掛牌為契機,加大旅游扶貧力度,推動旅行社組織更多游客到西吉旅游,推動西吉旅游業不斷發展,筑牢脫貧致富的基礎。”福建省文旅廳副廳長林守欽說。
勞務協作:“鐵桿莊稼”
勞務協作是貧困群眾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也是助力脫貧攻堅、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
1997年3月,西吉縣90多名農村女青年走出大山,來到莆田新威電子公司上班,成為新一代職業女性。從此,每年都有大批西吉青年“東南飛”。
“老家過去產業稀少,年輕人除了去工地上干點零活,基本沒什么路子。”昨日,在莆田市嘉輝光電有限公司,董宏壁在車間內查看各流水線生產情況。
2000年,董宏壁搭上閩寧勞務協作的快車,從西吉來到莆田務工。一開始,他在涵江一家電子廠打工,憑著自己的刻苦鉆研,熟練掌握了生產技藝,后被人“挖角”到初創的嘉輝光電公司,經過10多年的努力,成為了公司生產部經理,月工資達2萬元。莆田已經成了董宏壁的第二故鄉。他在這里買了房子,妻子也在這里上班,兒子大學畢業后在福州工作。
這些年來,莆田市和西吉縣采取“政府+人才市場+閩籍企業+建檔立卡戶”的四聯動模式,通過搭建勞務服務平臺、強化技能培訓、出臺補貼政策、校企合作等方式,有序組織勞動力轉移。
△西吉縣向福建輸送務工人員
“勞務協作增加了西吉務工人員的收入,但最核心的是改變了大家的觀念。這是特別了不起的。”陳曉寧說,閩寧協作前,當地人沒有務工的概念、也缺少務工的門路。他們每年把莊稼種上后,就外出搞副業,要么上工地抱磚,要么去煤礦背煤。閩寧協作后,一批批當地年輕人有機會前往沿海城市的工廠務工,才真正把產業工人作為職業。
觀念的改變帶動行動的改變,通過一帶十、十帶百,越來越多的西吉青年走出大山,前往東南沿海、北上廣,甚至新加坡、非洲等地務工。
隨著莆田與西吉兩地勞務協作的日益深入,勞務協作和職業教育逐漸并軌。福建鞋服、電子信息等產業企業和西吉職業學校等建立起了實訓機制。西吉職業學校采取“2+1”教育模式,讓學生入學兩年后,最后一年前往工廠頂崗實習。如此,西吉的勞務輸出和莆田工廠的勞動力需求都得到了解決,實現了兩地的優勢互補。
△西吉縣職業中學頂崗實習
就業,脫貧就有了保障。目前,常年在福建務工的西吉籍青年約2000人,主要分布在新威、德信、笏立、協龍、恒昱、成果、才子、艾力艾等企業(勞務基地),有500多人被提升為管理階層,涌現出了一批杰出務工青年。
2019年12月12日,國務院扶貧辦寧夏調研督導組調研督導西吉縣反饋意見中,將“西吉縣閩寧扶貧勞務協作四聯動模式初見效果”列為亮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