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經寧夏固原西吉縣自評,興平鄉楊岔村摘掉了窮帽子,退出貧困村序列。
楊岔村位于興平鄉南16公里處,距西吉縣城24公里,有8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96戶。此前,因道路不暢、吃水困難、沒有產業等原因,是全縣深度貧困村。
2014年, 脫貧攻堅的號角激起了楊岔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借助興平鄉大力實施的種養扶持政策,結合村里地多,家家有養牛傳統的實際,養殖業被確定為楊岔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村民靠養牛脫貧致富
村民王學珍就是村里養牛致富的典型。
王學珍家有8口人,因為兒子有殘疾,孫子正上學,家庭重擔全落在他的肩膀。鄉村干部結合他家情況,鼓勵他養牛脫貧,王學珍貸款5萬元購進4頭牛。從此,王學珍起早貪黑,精心飼養,參加各種養殖技術培訓班。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學珍購買的2頭母牛不到一年時間產了犢,因牛犢膘肥色好,沒到出欄期就被客商預定,算上政府給予的補貼,收入近2萬元。
嘗到甜頭的王學珍擴大養殖規模,4年時間,從當初的4頭牛發展到存欄最多時30多頭,從一棟牛棚到能容納60頭牛的3棟牛棚,從一個不足100平方米到兩個200多平方米的青貯池,從購買草料到承包土地種植青貯玉米,從單純的養殖到販養結合......如今,他一年僅養牛收入6萬多元,生活水平、居住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
村民居住環境改善
“這座新房建的漂亮,花費多少錢?借錢沒有?”
“花了13萬元,這兩年我攢了一點錢,加上政府補貼,蓋新房的錢夠了。”
“以后還有什么打算?”
“現在政府提供了這么好的致富政策,養啥補啥,種啥補啥,以后把養殖規模再擴大,走規范化經營路子。”
王學珍和村支書馬平英的一問一答,不難感受到王學珍通過養殖脫貧的自信和致富奔小康的底氣。
發展養殖讓王學珍的生活大變樣,也讓村民有了榜樣。
王建國之前常年在外務工,妻子在家照看孩子、耕種幾畝薄田,生活穩定。2017年,王建國的妻子鍘草時受傷,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王建國給妻子看病花掉了積蓄,生活水平降到了貧困標準線之下。事故發生后,包扶干部和村干部時常給王建國打氣,鼓勵他樹立生活信心。
2018年,王建國貸款5萬元,建了新牛棚,購買了4頭品種肉牛。因養牛有基礎,養殖有補貼,不到一年就見了效益。隨后,他調整種植結構,一門心思搞養殖,牛存欄量逐年增加,收入也越來越多。
“3頭牛賣了近4萬元,算上各種補貼,去年收入了8萬元。”算了算去年的收入賬,王建國的笑容里流露出自豪和滿足。他說,今年準備擴建牛棚和青貯池,借助政府扶持政策,再加把勁,增加收入。
埋頭苦干摘窮帽,擼起袖子加油干。現在,楊岔村有了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貧困戶醫療保險、商業險、意外傷害險、大病補充險實現了全覆蓋, 建檔立卡戶也從之前的143戶728人下降為10戶44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10%。全村牛存欄由以前不到100頭發展到1386頭,養牛支柱產業漸成氣候,楊岔村民鉚足干勁,用雙手書寫著決戰脫貧攻堅的楊岔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