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個講臺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聽著熟悉的旋律,西吉中學79歲的退休老教師趙益民心中倍感自豪,一曲歌詞道不完他從事教育事業39年的溫暖回憶。三尺講臺,五代人的傳承,祖父趙文蔚,父親趙祥,兒子、女兒、孫女,趙益民家庭先后五代人,為教育事業辛勤耕耘,書寫著無悔的人生。
趙益民說,1942年11月出生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什字鄉一個小山村。其祖父趙文蔚,從事教育工作15年,為人正派,社會聲望高,曾任固原縣提署街小學教導主任,后調任固原張易鎮擴建張易小學,并任校長一職。父親趙祥,解放前后在固原張易、西吉什字等地初小任教,前后共從教24年。由于從小生活在書香家庭,趙益民耳濡目染,自小便也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
趙益民說,在小時候,我祖父把我是很疼愛的,他給我起名字叫趙繼祖,因為他是從事教育事業,我父親也是從事教育事業的,他給我起這個名字時就說:“你繼續把爺爺的這個事業繼承上。”當一個人民教師,當教師的好處就給我講了,他一直教書,教了好多學生,所以感覺到教育人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業,教書育人,給人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人怎樣學會做人。
1954年,趙益民以優異的成績考到固原張易小學讀五年級,初中就讀于隆德縣中學,1959年中學畢業后,趙益民又報考了固原師范中師班。在固原師范的三年時間里,他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立志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趙益民說,考師范的時候,我祖父就讓我考個師范學院,將來當一名教師。因為人人都有后代,他們都望著后代成才,所以你當個教師主要是育人。我祖父對我的要求是很嚴的,他就給我舉例說:“給別人澆一點水,你起碼要有一桶水”。這個話我一直記著,所以說到現在感覺到確實是這樣的。你當教師,沒有知識,在講課的時候就沒啥講了,不能說你學一點講一點。現在和原來還不一樣,需要一個江河里面的水,還不是一桶水的問題。
1962年畢業后,趙益民被分配到了西吉縣偏城小學任教。剛剛參加工作,還略顯稚氣的他,來到校舍極其簡陋的小學,開始了自己潛心教學之路。因為條件差,再加上村民們對教育不太重視,趙益民每天除了教學以外,還要專門到村民家中“叫學”,動員學生入學。在教學過程中,趙益民同樣對學生的漢字書寫要求非常嚴格,課余時間,他又給學生講一些勵志故事,愛學生,勝過愛自己的孩子。
趙益民說,老人說當教師好,我自己當了教師以后感覺也挺好的,和學生一起打交道,人感覺到很年輕,讓人很精神。所以我剛分配出來就在偏城小學,和一些學生接觸,我感覺到很愉快,給學生一起講故事、上課。我對學生要求不只是嚴,還有愛在里面,有些老師就對學生動不動就打學生,我不(打學生)我就給學生講道理,所以說我感覺到當教師是很光榮的也很好的。教育別人的后代,樹不調(修剪)就長歪了,人不受教育,長大就不成才。
后來,趙益民又先后被調配到興平小學、城關一小、西吉中學任教。在西吉中學任教期間,他擔任音樂、美術兩門課程教學,并負責文藝宣傳節目的排練工作。因為當時條件差,趙益民經常自己動手設計、縫制演出服裝。后來,趙益民又擔任過課外科技活動小組輔導員,并在電化教學實驗當中,繪制了美術教學投影片一套,獲得多項殊榮。
趙益民說,當時的幻燈機都是我們買的凸透鏡自己制作的。我們搞了幻燈片教學之后,各科都要制作一些幻燈片,根據老師教學需要給我們提前把材料提供來,電化教育上就我一個人。因為主要是畫的,我在美術上有特長,所以老師提前和我們預約好要講什么課,(比如)制作一個生物上的光合作用幻燈片,還有物理上的四沖程內燃機、波的傳播都是自己做的。看起來沒什么,但是在幻燈機上一打就會動。我教的是美術,因為根據個人的教學實踐,尤其這個透視是很抽象的,比如近大遠小、視平線講給這些孩子根本聽不懂。視平線是和眼睛等高的一條線,我就制作一個簡易的平行透視圖,和眼睛等高的一條線就是視平線。有時在馬路上講,比如你看那些電桿在遠處看就小,通過圖一演示再一看,給學生一講孩子們很快就把這個透視就懂了。
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黨的教育事業奮斗了三十九個春秋的趙益民2001年退休。退休后,趙益民幾次參加了書法進校園的活動,繼續發揮自己作為一名退休老教師的余熱。2020教師節,西吉中學邀請本校老職工召開座談會時,趙益民贈詩一首:華年而立西中聘,辛勤耕耘三十春。今朝耄耋情未老,翰墨飄香夕陽紅。
趙益民說,去年在西吉中學看了一下教學條件,讓我特別吃驚,條件變的太好了,和我們那時候在偏城相比,條件不能形容。我當時進去只有30個娃娃,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我們6個老師教。一到冬天特別冷,我們就發動學生自己拿柴火,早上來架起來,把冷氣趕一趕。實在冷的沒辦法,我就領到我宿舍的炕上,我就在地下給講課,生活條件太差了,這就是當時的條件。可是在那樣的條件下,因為我熱愛教育,更愛和學生接觸,我是受黨的教育,把我教出來的,抱著感恩黨的恩情,我也要當一個好教師,給國家培養人才。
在趙益民的影響和熏陶下,他的幾個兒女也相繼成為了光榮的人民教師。長子趙曉東,縣回民小學音樂教師,二女兒趙曉燕,現在隆德一中從事高中語文教學,三女兒趙曉花,在偏城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工作。在父輩們的影響下,孫女趙雨軒于2009年考入寧夏大學歷史系,畢業后又加入到了教師的隊伍當中,在縣第三中學從事歷史教學工作。
趙雨軒說,當老師是因為,一方面就是我們家我爺爺,我爸爸我媽,我兩個姑姑都是老師,所以從小我就接受的關于教育的理想理念比較多。還有一個當老師的原因是我爺爺他就是特別喜歡老師這個行業,他認為老師這個行業是特別高尚的,所以他一直希望我也能當老師,延續一下我們家的傳統。還有就是我自己比較喜歡歷史這個專業,所以我就選擇當老師。我希望在我當老師的過程中能把我學到的知識,把我知道的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的歷史,了解現在社會發生的一些巨大的變化。
祖孫五代,獻身教育事業。2016年,趙益民一家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教育世家”光榮稱號。在趙益民的直系親屬中,子女、兒媳、女婿、孫女、外孫女等,從事教育工作人數達11人之多。欣慰的是,2021年,孫女趙雨馨被銀川師范幼師班錄取,家中又多了一名教師的接班人,為實現教育強國的偉大目標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