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孝順不僅要記在心里,更要落實在行動上。馬建鄉馬建村九旬老人王秀英晚年的幸福生活在十里八鄉成為佳話,也讓孝老愛親成為整個家族最鮮明的底色。
今年93歲的王秀英老人一生育有四個兒子三個女兒,飽經歲月滄桑、歷經生活苦難的她雖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耳聰目明、精神矍鑠。如今的她子女孝敬、兒孫滿堂,良好的家教家風在這個大家庭默默地傳承著。 老人一生為人和善,但教育子女十分嚴厲。她時常教導子女,在外與人莫爭高低、吃虧是福,遇到有困難的人要樂善好施、盡力幫助,兄弟姊妹要團結體諒、莫生嫌隙。
王秀英說,我的后輩出去要好好做人,不能招惹別人,脾氣學好,先拉關系(做人)后掙錢。 長子牛新莊是一位聾啞人,但心靈手巧,子女爭氣,養殖業發展的如火如荼;二兒子牛進寶經營著一家磚廠,三兒子牛進紅是一位轉業軍人,王秀英與四兒子牛進義一起生活。多年的耳濡目染,子孫們都繼承了老人吃苦耐勞、與人為善和知恩圖報的優秀品格。 三兒子牛進紅18歲參軍入伍,牛進紅說,回憶當年在部隊的日子,每當高強度的訓練讓他產生退卻的念頭時,眼前就會浮現出母親辛苦勞作的身影, 耳畔縈繞著母親的諄諄教誨,于是他咬牙堅持、拼搏,最終成就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三兒子 牛進紅說,從我記事起到今天,她說的最多的兩句話,一句是“一定要和任何人搞好團結,不要發生任何矛盾”。第二句話是“一定要關心別人,把別人的事情也要裝在心里面”。這從我當兵之前到現在退伍,這兩句話始終教育著我們。現在也在她身上體現了出來,無論我們村里面還是我們家里面發生大小事情,她都要過問,不但要過問,還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這些事情了解清楚,能幫的她一定要幫。現在腿腳不方便,但她讓我們姊妹到這家人家里去,把情況了解清楚,讓我們去幫助。
四兒子牛進義育有兩兒一女,受到良好的家風和父輩們的影響,幾個孩子都很乖巧懂事。牛進義養著14頭肉牛,種三十多畝土地,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四兒子 牛進義說,把日子過到今天,心里一定要明白,這個幸福來自于哪里,生活(水平)每一天的提升,都與黨的好政策息息相關。我認為作為一個農民要知足當下,珍惜現有。
“出門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蓖跣阌]有上過一天學,但在教育子孫時總會說出很多富有哲理的話。如今的王秀英兒孫滿堂,每個孩子的成長被她正直、慈愛、賢惠、樸素的品格感染著、影響著。
四兒子 牛進義說,我媽常說,石頭大了繞著走,吃虧是便宜。
三兒子 牛進紅說,在教育我兒子方面,我告訴他一定要團結同志,以和為善。
良好的家風影響著左鄰右舍、親戚朋友,很多熟人在教育子女時都會以王秀英為榜樣。村民王靜與王秀英家做了八年鄰居,她說,王秀英為人非常熱情好客,每當別人路過他家門前時,老人總要噓寒問暖,邀請去家里做客,無論家里遇到什么困難,只要王秀英知道了,他一定會讓兒女們前去幫襯,因此很多年輕人都親切的把王秀英叫奶奶。村里很多高齡老人談到王秀英老人時,都會贊不絕口。
村民 張桂芳(80歲)說,王秀英家小孩大人一家人都好,王秀英對人好的很。
村民 王靜說,我是新農村的村民,我入住七八年了,前面的老人我叫她奶奶,今年九十幾了,人特別的賢惠。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如今兒女都已經成家立業,每當王秀英老人有個頭疼感冒,兒女們不論有多忙,都會不約而同地趕到老人身邊輪流照看、精心伺候。閑暇時,兒女們會拉著王秀英出去旅游,讓年輕時沒有出過遠門的老人看看外面繁華的世界。小兒子牛進義利用快手直播平臺,一邊與粉絲互動,一邊逗老母親開心,給她講述網絡上的精彩故事,牛進義的快手作品里,全是母親生活的點點滴滴。
記者采訪當日,王秀英有些輕微感冒,兒女們得知后,全部趕回來探望母親,守在床前陪伴老人。王秀英一會拉拉兒子的手,一會摸摸女兒的頭,在老人的眼里,他們永遠是孩子。 孝老愛親的家風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好評,牛進義家先后被評為“光榮之家”、“脫貧光榮戶”、“最美家庭”、“黨員之家”等多個榮譽稱號。
村民 牛占清說,牛進義一家人,兒女孝順,一家人挺和睦的。老人有個頭疼感冒的,兒女們都會回來,牛進義一家人兄弟幾人沒有吵過架,沒有發生過爭吵,一家人相當好。
子女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并通過網絡把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傳遞給了更多的人,贏得了十里八鄉的群眾和廣大網民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