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紅耀鄉井灣村按照“強基礎、興產業、保增收、促發展”的思路,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通過成立農機合作社,實行“全托管”、“半托管”服務模式, 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4.2萬元。先后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評為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和全市脫貧攻堅先進村。
井灣村有著家家戶戶種植馬鈴薯的傳統,村民們少則種植十幾畝,多則種植一二百畝,但由于缺勞力、缺機械、翻地耕作勞動量大等原因讓不少村民犯了難,還有些貧困戶因為租不起機械耽誤了農時。針對這種現狀,村兩委班子通過考察調研,征求村民意見,于2017年8月成立了紅耀鄉井灣村耀豐農機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井灣村就這樣搖身一變,告別了昔日的“空殼村”。
合作社負責人張丙強:
我們村的合作社,現運營模式以為服務本村農業生產為主,主要以全托管、半托管模式進行,全托管為本村的無勞動能力的農戶,半托管為家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校就讀的高中或大學學生家庭,并為特困戶及五保戶分紅1萬多元,2020年合作社已創收16萬多元,有效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托管服務模式不僅幫助馬鈴薯種植大戶解決了勞力不足的問題,而且為弱勞力、半勞力貧困家庭解決了種收難題。2017年農機合作社實行“全托管”4戶,“半托管”19戶;2018年“全托管”戶4戶,“半托管”23戶;2019年“全托管”4戶,“半托管”36戶。
合作社負責人張丙強:
咱們這個村集體合作社對全托管農戶是從種到收全程管下來,托管期間,農資包括人工都留有影像資料,照片、視頻包括被托管人到地里的監督,做到腳踏實地的托管,被托管人有權監督,也可以干活,干活還是一天給他開工資,到年底結算時,農資、人工費用從他的收益中扣除,機械燃油和操作人員的工資合作社全部墊付。
井灣村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也帶動了村民實現增產又增收,打造了獨特的“井灣新模式”, 有效鞏固了全村脫貧成果。
合作社負責人張丙強:
合作社用工正常是用本村的村民,工資還是按照市場行情,正常春季用工一天100元,收洋芋時一天130到150元,全是用的本村的勞動力。
村民趙根余是村上的單老戶,家中一口人,無勞動能力,他說:“雖然一個人生活,但不用操心農活的事情”,今年開春,村上為他托管20畝土地,從播種覆膜、深松耕作到收割銷售,都有專人專門“托管代種”,年托管收入10000元,更是讓他心里樂開了花。
村民趙根余:
種洋芋種了20畝,在(村上)托管,我啥都不管,一年下來分紅1萬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井灣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新路徑,建立“支部+合作社+農機戶+貧困戶”的運行機制,夯實了村集體經濟基礎,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為實現全面脫貧、共同富裕開辟了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