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縣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貫穿到鄉村振興全過程,努力在產業興旺上提水平、生態宜居上樹標桿、鄉風文明上走在前、治理有效上創經驗、生活富裕上見成效,脫貧成果有效鞏固,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凝心聚力,以鄉村振興責任落實促“鑄牢”
縣委和政府充分發揮鄉村振興“一線指揮部”作用,成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振興、人才振興、鄉村治理等9個工作專班,研究出臺《關于在鄉村振興領域開展政治監督的工作方案》,以制度完善助推鄉村振興責任落實。健全“領導包抓+專班推進+駐村幫扶”機制,32名縣級領導包抓19個鄉鎮、聯系62個行政村,選派第一書記302名、工作隊員492名,圍繞3個方面細化9項具體監督內容和落實標準,著力發現問題、校準偏差,確保“四個落實”到位。
改善民生,以惠民惠農政策落實促“鑄牢”
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眾。強化落實金融幫扶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脫貧戶、監測戶做到應貸盡貸,統籌整合涉農資金3.25億元用于產業發展,加快推進全縣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就業收入雙增工程,簡化交通補貼、返鄉在鄉務工補貼、赴閩就業補貼申領程序,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543萬元,創業帶動就業2131人,累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3千余人(次),累計發放糧食補貼等涉農產業補貼3.1億元。強化落實社會保障政策,建立低保、特困人員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按時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惠及救助對象8.64萬人。
宜居宜業,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鑄牢”
把是否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項目可行性論證的重要標準。高質量編制《西吉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實現全覆蓋。健全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改擴建農村公路13條99公里,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實施農村清潔取暖改造6177戶,升級改造農村供水管網66.62公里,建成抗震宜居農房108戶,實施葫蘆河中下游片區農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有力保障11.93萬人供水穩定。扎實開展“月百戶”整治行動,整治達標14250戶,整村推進“廁所革命”17個,新建衛生廁所3300座。生存發展環境的改善,各族群眾共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信心更足、干勁更大。
創新機制,以“1133”賦能基層治理促“鑄牢”
全面深化“五聯五促”工作機制,綜合運用“導、管、防、治”措施,防范化解民族宗教領域重大風險隱患。全面推進基層治理“1+6”治理體系,創新基層治理“1133”工作機制(建強1個功能型黨支部,用好1個綜治中心平臺,健全排查、化解、考核3項機制,建立問題、責任、整改3張清單),有效推動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激活基層治理每個細胞因子,推進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有效破解了基層治理“散、梗、推”的難點堵點,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富民強縣步伐提供了有力保障。2023年以來,全縣網絡電信詐騙發案同比下降22.4%,刑事案件發案量同比下降21.9%,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成為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