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增長支撐較少,但近些年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均提升較快,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連續11個季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3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年均增長27.2%。今年以來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寧夏經濟運行中面臨一些新情況新挑戰。為奮力實現全年發展目標,寧夏自2024年9月10日至12月20日在全國率先開展“百日攻堅戰”。
在打好打贏“百日攻堅戰”的過程中,寧夏堅持精耕細作、精準發力、精打細算、精準施策,找差距補短板、穩增長抓發展。
聚焦項目擴投資
隆冬時節,車行在寧夏中部地區,一片片風力、光伏發電設施蔚為壯觀,一條條電力輸送線路引人注目。近年來,寧夏高水平建設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新能源裝機占比達56%,成為全國單位國土面積新能源開發強度最大的省份。據統計,今年1月至10月,寧夏風電、太陽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539.89億千瓦時,增長10.3%。把生產出來的綠電送出去,打造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樣板和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典范。
12月6日,全長120公里的寧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寧2標段全線貫通,這為“寧電入湘”特高壓線路工程全線貫通奠定了堅實基礎。“寧電入湘”特高壓線路工程起于寧夏中衛市中寧縣,止于湖南衡陽市衡南縣,是全國首個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風電光伏基地外送電的特高壓工程。據悉,2025年“寧電入湘”直流工程及配套工程同步投運后,將為寧夏新增外送電能力800萬千瓦,通道外送新能源電量占比超過50%。
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在加快“寧電入湘”及配套工程建設的同時,還配合寧夏與湖南超前對接“寧電入湘”落地電價、送電計劃等事宜。該公司將“百日攻堅戰”作為重大任務,持續加快實施750千伏妙嶺主變擴建等數十項工程,投運750千伏青山擴建等工程,確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今年前三季度,寧夏以新能源為主的電力投資增長41.2%,其中光伏發電投資增長37.1%。電力投資拉動寧夏全區投資增長7.6個百分點。”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羅維杰表示,圍繞擴大有效投資,寧夏深入開展“項目投資攻堅年”行動,狠抓增發國債、“兩重”等重大項目建設,投資增速連續回升向好。
為推進項目加快建設,寧夏建立了110個新開工、104個改造升級、110個擬投產重點工業項目庫,落實“三級包抓”和月調度工作機制,強化全流程服務保障。項目的開工率和投資完成率持續提升,預計寧夏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25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例如,寧夏固原市緊盯目標提前干、攻堅干、協同干、統籌干,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指標細化到月,點對點明確落實到縣(區)和部門,圍繞“穩存量、遏減量、擴增量、提質量”多點發力,穩步推進工業做大增量。
在加大招商“搶項目”、緊盯政策“爭項目”的同時,寧夏做好服務保障“抓項目”。寧夏回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包生藝說,通過認真實施“一企一策”紓困機制,常態化開展“一鏈一策一批”融資促進和政銀企融資對接活動,召開機械、醫藥等行業紓困座談會,協調解決企業融資、用工、銷售等個性問題180多個。
聚焦創新強動能
作為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寧夏認識到,發展不足是自身的最大實際,科技創新不足是自身的最大短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寧夏是全國春小麥優質產區,寧春系列小麥是北方春小麥的主栽品種。為了讓寧春系列小麥品種發揮更大優勢、打造更強競爭力,寧夏深入開展種源收集、長期保存、基因重組、示范種植等科研工作,特別是在“小麥種質關鍵性狀精準鑒定與基因挖掘”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科技引領未來,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創新是保障種業糧食安全的關鍵。”寧夏農林科學院研究員陳東升表示,自己所在的小麥種質資源科技創新團隊首次運用基因芯片等新型生物育種技術開展研究,明確并克隆了小麥抗逆性、適應性等關鍵基因,并將以高產優質、抗逆廣適、專用營養、早熟高效為主攻方向,繼續勇挑重擔、潛心研究、銳意進取,切實以種質資源安全夯實糧食安全之基。
近日,由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煤制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發的NOX(寧煤氧化物吸附劑)C3吸附劑實現工業應用,拉開了該公司自產吸附劑替代進口產品的序幕。吸附劑是具有特定孔徑和孔結構的無機多孔材料,能夠吸附特定成分的固體物質,從而提高產品的純度和質量,滿足高端化工市場的需求。
“百日攻堅戰”行動開展以來,寧夏石嘴山市集中力量引進一批創新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好項目,形成“引來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聚集效應。該市還將加強創新平臺體系建設,統籌推進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建設,推動“飛地”研發中心、創新聯合體發揮優質創新資源集聚作用,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處處長季翔表示,“百日攻堅戰”以“穩”應變、以“進”固穩、以“新”促質、以“實”增效,持續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落實。
聚焦服務助保障
走進寧夏中衛市海原縣閩寧科技園,記者看到一棟棟標準化廠房整齊排列。海原縣閩寧科技園的建成投產,實現了海原縣規模化輕工業從無到有。
閩寧情深,發展同行,目前該園區企業主要業務涉及服飾加工、智能卡、電腦刺繡、箱包等領域。“政府部門的支持力度很大,經常幫助我們企業協調解決問題,及時兌現廠房租賃、貨物運輸等各類獎補政策,并積極開展就業培訓、金融支持等保障服務,堅定了我們長期扎根、發展壯大的信心,目前企業員工中本地人已占多數。”海原縣閩寧紡織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陳國慶告訴記者,公司先后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榮譽。
“目前,海原縣閩寧科技園已幫助800余名群眾穩定就業,其中脫貧戶等低收入群體186人,職工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海原縣工業信息化和商務局副局長陳閱鋒說,搶抓閩寧協作機遇,有力解決了當地縣域輕工業發展基礎弱、群眾就近務工崗位少、招商引資企業落地難、產業鏈打造條件差等突出問題。
在“百日攻堅戰”中,寧夏齊心協力抓企業、抓項目、抓難點。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帶頭督導,區市縣三級聯動,為經濟三季度企穩向好和四季度集中發力奠定了重要基礎,推動地區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回升。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李邑飛表示,要堅持精耕細作,抓緊抓好“百日攻堅戰”最后沖刺階段,聚焦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重大任務和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梳理中央預算內投資、“兩重”“兩新”等重大政策舉措,找準重點支持方向,建立政策與項目主體供需對接協同機制,謀實明年重點工作、重大項目,做好“十五五”規劃謀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