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對冬天的記憶似乎只有寒冷和快樂。而現在......寥寥幾場雪,你還能找到以往冬天帶來的那種興奮和愉悅的感覺嗎?在你的記憶中,西吉的冬天是個什么樣子呢?
架爐子
那時候冬天還生爐子,煙囪下方也總有一坨凍得黃黃的冰。印象里最開心的事,莫過于回到家爐子上坐著燒熱的水,爐子邊擺著烤的酥酥的饅頭和烤洋芋。
有時經常抓幾把豆子攤在爐子面上,不一會兒,豆子焦黃蹦起來,發出嗶嗶的聲音,我們一顆一顆放進嘴里,那是天下最香的美食了。
并不是每個家庭都有爐子,農村大多數人家都是在炕洞里燒洋芋。混合著牛糞和草木灰的味道,燒出來的洋芋竟然出奇的香。
搗罐罐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吉的農村很貧窮,雖然天氣很寒冷,但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用上火爐。家里條件稍好一點或有老年人的家庭才用火爐。熬罐罐茶的用途似乎更大于取暖的用途。
大部分爐子都是用胡基或青磚用泥巴壘起來的,有些人家也用更為簡單的火盆。燒火的材料更多的是樹枝和曬干了的牛糞、驢糞。
到八十今年單干(農村承包制)以后,農村的生活條件稍微好點,有些家庭才開始用洋爐子。燒爐子的材料也由煤塊、煤球漸漸的取代了樹枝和曬干了的牛糞、驢糞。
老人常說“人要實心、火要空心”,火快熄滅的時候,捅一下一會兒火苗又熊熊燃燒起來,聽著柴火在火爐中“噼啪劈啪”地燃燒,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
蹦爆米花
小朋友們最開心的莫過于纏著媽媽到街上去蹦爆米花了。看著師傅把白花花的米倒進罐子,然后捂著耳朵,只等“嘭”一聲巨響,一股熱浪從鍋里沖出,胖乎乎的爆米花直沖進那個長長的布袋里,然后就是香味擴散開來,孩子們忙不迭的沖上去,收著自家的這一鍋爆米花。
這是寒冷的冬天很受歡迎的零食,等待的時候充滿了樂趣。看著一碗米轉眼就變成了一袋爆米花,這在小時候的心里就是最甜蜜的魔術。
干板糖
干板糖,據說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洋火、頂針、干板糖”一到冬天,這一連串的叫賣聲總在下午時分出現街巷里。小時候,只要聽到干板糖的叫賣聲,就會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上前去,央求大人給買一塊,淡黃色的糖果雖然時常會沾得到處都是,但是實在無法拒絕冬日里酥脆的甜蜜。
打滋溜滑
在西吉,每年冬天都會下那么幾場大雪,有些地方還特別大。大雪后一時半會也消不了,那么接下來就是打滑溜的時候。
冬天河水冰封之后,在冰面上打打滋溜滑,一不小心就摔個大跟頭,屁股沒少疼過。
打雪仗堆雪人
打雪仗、堆雪人是冬天的娛樂活動之一。雪一停,家長基本上就攔不住了,約上三五好友到雪地亂打一通,冷不丁自己的脖領還會被小伙伴塞進一個雪團,弄得濕漉漉的。
窗戶上的冰花
寒冷的冬天,有一道獨特的風景,小孩子最喜歡窗上冰花,他們趴在窗戶邊,淘氣地在玻璃上的哈氣上描繪著自己向往的冬天了。
扣 雀
冬天就是等著下雪,下完雪就拿個筐子出去在院子里扣雀了。掃一片空地,放一把谷子,上面扣個筐子,支跟木棍,然后就等著吧!有時候運氣好了一次就能扣到好幾只。
雪花膏
這是名媛淑女的最愛,男生有時也偷偷的拿它擦臉,挖出一點來,輕輕地抹在臉上,那一股香氣彌漫了整個童年記憶。
那股濃到刺鼻的熟悉香味,是兒時母親手上的味道,如今卻淹沒在一堆化妝品里。然而你卻不得不佩服這些品牌強大的生命力。
棒棒油
一到冬天手腳就會特別的干,棒棒油絕對是冬天防皸裂的良品,細致的保養雙手就靠它了。
媽媽縫的棉衣
以前媽媽都很心靈手巧,一到冬天就會給孩子縫棉衣,那些媽媽親手縫的棉衣又厚又暖和。
現在我們的衣服越來越多、越來越貴,但卻再也沒有濃濃的愛在里面了。以前媽媽用愛給我們做了限量版的衣服,現在的限量版衣服只能用錢來買了。
軍大衣
沒有暖氣的時代,就只能靠多穿點了嘍。當年軍大衣,那也是標配啊。冬天穿軍大衣既保暖,又令人陡生一種英武之氣,時過境遷......讓人驚嘆時光的變幻。
老軍用棉帽
其實這又叫雷鋒帽,把帽幫子向下一拉,就把耳朵、脖子都護住了,外面的冷風吹不進,里面的熱量散不掉,渾身都感到熱烘烘的。
大棉手套
這種大棉手套,有的人家是買的,有的人家是自己做的,用做衣服時剩下的布頭,各種顏色的,拼在一起,時尚!不帶的時候繩子跨在脖子上,超方便攜帶。
每逢嚴冬來臨,不由得讓我想起那雙用粗布做成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棉手套。
條絨棉鞋
那時候,擁有一雙帶氣眼的條絨棉鞋簡直是潮人的標志,記得小時候,冬天下雪,我穿著那一雙暗黑色條絨棉鞋,在雪地里趿拉雪,很喜歡棉鞋踩雪的“嘎吱嘎吱”響聲……
現在的鞋子真的是品種、樣式、顏色應有盡有,令人眼花繚亂,但讓我久久難以忘懷的還是小時候冬天穿的條絨棉鞋,底子和面兒都很厚,里面融呼呼的,又舒服又實在。給人們留下了溫暖而又苦澀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