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偏城鄉下堡村堅持產業興村、民風潤村,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提升群眾收入水平,村容更加整潔、村民更加富裕、村風更加文明。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下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馬俊平的敢想敢干、帶頭拼搏,他用實干擔當踐行著入黨誓言。
2016年馬俊平在縣城包工程,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村民們隔三岔五的上門請他回村里當村支部書記。家里人最初并不希望他丟下掙錢的機會,回農村管一個“二兩肉分不公都要被罵的爛攤子”,但架不住村民的再三懇請,馬俊平還是回村當起了村支部書記。從他回來的那一刻,他就暗下決心:不但要為村民“分好這二兩肉”,還要帶領全村村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馬俊平說,當初我上任的時候,下堡村是一個落后村、上訪村,老百姓矛盾重重,我就對接咱們各部門,把基礎設施全部完善。我們的班子隊伍當初剛來的時候都是參差不齊的,我們就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把班子的素質抓上去,把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效率趕上去。當時我們老百姓的產業比較薄弱,還是“二牛抬杠”的產業模式、養老黃牛的習慣。我們通過與農牧系統、外面的學校培訓,老百姓在這一塊的素質提高了。又對接農業農村局,(建成了)6000畝的高標準農田,老百姓的產業基礎也比較雄厚了。但是老百姓的經濟還比較薄弱,我們就對接偏城信用社,我和主任主動擔保,貸了一千六百多萬,引進優良品種(肉牛),改變老百姓的發展理念。 上任后馬俊平積極跑動協調對接相關部門,下堡村先后實現硬化道路15.1公里,自來水入戶222戶,危房改造205戶,通動力電惠及222戶村民,使下堡村成了全鄉最先通路通水通動力電的行政村之一。2017年在硬化組道的時候,村民馬永成因為占地問題跟馬俊平鬧了一些不愉快,阻攔工程進度。為了做通馬永成的思想工作、打消他的顧慮,馬俊平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要上門跑一趟。馬俊平的熱情主動讓馬永成慢慢的放下隔閡,如今通到家門口的水泥路讓馬永成一家出行格外方便。 馬永成說,修這個路的時候,修到我們門口了,我們不愿意,(擔心)把地傷了,主任和支書兩個人每天晚上協調我們把這個路(修好),最后我同意了,把這個路給我修了。現在這個路也不沾泥,多么順暢,多么好,下雨能走,也不滑了。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村民致富的干勁更足了。2018年,馬俊平協調閩寧扶貧項目資金建成艾草育苗基地和艾草加工扶貧車間,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長期吸納30多名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村民馬統梅說,村上建設了一個扶貧車間,里面還能打工,女人能打上工,一月大概能掙1800多元錢,回家平常給娃娃做個飯,能照顧娃娃,能喂上牛,再加上種幾畝青貯玉米,這個政策挺好的。 解決村民難事、帶動村民致富的同時,馬俊平還經常來到村民家中,面對面宣傳黨的惠民政策、排查問題,記錄好民情日記,對一些問題限期辦理落實,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 馬俊平說,我作為下堡村的支部書記,始終牢記使命和初心,以黨建為引領,加強民風建設,搶抓閩寧協作機遇,實現“四個一”種草養畜機遇,我們是多種經營、多點開花,實現我們村集體收入增加,老百姓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三位一體的模式,我們把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一個堅實基礎。 “咱們天天要和老百姓打交道,如果不幫老百姓干實事,解決實際問題,老百姓就會戳我們的脊梁骨”。這是馬俊平在開會時常說的一句話。還記得一次又一次的“黨員代表會”、“村民代表大會”,馬俊平帶領村干部為村民們找項目、籌資金、謀出路:6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扶貧車間、養殖示范村建設、種養專業合作社……在他的帶領下,下堡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1115.8元,先后被評為自治區文明村、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和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村。 馬俊平說,作為黨支部書記,老百姓認可了,老百姓對我的希望更大了。我不會辜負老百姓對我的希望的,我要把他們帶向更美好的生活。 如今的下堡村,村組道路暢通無阻、公共設施完善齊全、特色產業興旺……隨之而來的是村民的幸福指數也在節節攀升,一幅美麗鄉村的“全景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