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電影《滿江紅》大爆。據說,有網友在看完電影之后感慨:其實,《滿江紅》也是有電影周邊(產品)的,而且這個周邊已經賣了幾百上千年……咦,《滿江紅》真的出了電影周邊嘛,我怎么沒有聽說過啊?
知道答案之后,你一定會啞然失笑。因為,這個網友所說的“《滿江紅》周邊”,其實就是一種常見的食物——油條!
據說,聽說了大奸臣秦檜和妻子王氏陷害忠臣岳飛致死的消息,老百姓非常氣憤。于是,就有賣早點小販,想出了一個主意:用面捏出秦檜和王氏的樣子,讓他們“下油鍋”炸,起名 “油炸檜”。聽聞此事,百姓們紛紛跑來買,發現味道竟然還不錯,于是就火爆了起來。后來,這種食物隨著小販的遷徙,火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了中國人喜愛的早點之一。
01油條為什么兩根一起炸?
油條一般是用發酵面團或者添加了膨松劑的面團經過油炸制成的。如果你有在早點攤吃過師傅們剛炸出來的油條,那么下面這個流程你一定非常熟悉:在炸制油條前,師傅會把兩個稍寬的面條疊在一起。接著師傅會用筷子在面條中間壓一下,然后拉伸到合適的長度,輕輕放入油鍋。待面浮起后,再用長筷頻繁翻滾,讓油條均勻受熱。這個過程中,油條會迅速膨大,最后變成我們吃的蓬松的大油條。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很多人拿到油條的第一件事,就是把2根分開。你有沒有疑惑過,明明要了“1根”油條,為什么拿到是“2根”呢?小時候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大人告訴我,這是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他們是罪人,要綁在一起炸。但是仔細想想好像也不太對:冤殺岳飛,首惡肯定是秦檜,按說炸一條就行了呀;如果要算上其他人,“白鐵無辜鑄佞臣”也有4個啊,應該四條一起炸……其實啊,油條的這個特殊造型里,包含著一個科學問題:不把2條捏在一起,炸不起來。
究其原因,在于炸油條的油溫非常高,如果面只有一根的話,高溫會讓接觸面迅速定型,影響膨大。而兩根粘在一起,在面接觸的地方不會直接接觸熱油,可以不斷膨發,這才讓油條變得蓬松柔軟,一口咬下去非常酥軟可口。
02 油條的吃法
油條不僅能直接吃,還有很多其他的吃法。
1. 蘸著吃
比較經典并且流傳最廣的,應該就是搭配豆漿。蓬松的油條吸滿豆漿,一大口塞進嘴里。微咸的油條和微甜的豆漿,形成一種奇妙的味覺組合,讓人一口一口停不下來。除了豆漿,豆腐腦也是油條的經典CP。江浙地區的人們,吃油條也會沾醬油,配上白粥,也是一頓不錯的早餐。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2. 裹著吃
除了單獨吃外,油條被其他東西裹住的吃法也流傳甚廣。比如天津衛傳統美食,煎餅馃子。其他地方的煎餅里大多裹的是薄脆(天津叫馃蓖)我也喜歡放薄脆的煎餅,一口咬下去酥脆的口感和濃郁的醬味裹在有濃郁雜糧香氣的煎餅中,是早上經常會饞的味道。但是我周圍的天津人,大多喜歡在煎餅中放馃子,他們認為這才是正經的煎餅馃子。
粢飯團是很多上海人喜愛的早點小吃。人們會用糯米飯,撒上白糖或者雪菜等其他調味料,再裹上油條食用。講究點的會要求用二次炸制的更酥脆的老油條,那么一卷,成為一個圓球,熱乎乎的捧在手里吃。吃完感覺胃里作作實實的,好長時間都不會餓。相比起圓形的粢飯團,我更喜歡長條形的,因為吃起來更方便。
對于善于創造美食的中國人來說,油條的吃法實在是太多。油條釀蝦,油條釀肉,雞蛋灌油條,油條湯,油條沙拉……只要膽夠大,一根油條走天下!
03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油炸面團
油炸面團這種碳水和脂肪的組合,是我們人類刻在基因里的天生熱愛的東西。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自己中意的本土油炸面團類食物。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它們當作早餐,或者是市集中的美味犒賞。我們來看幾種典型的。
1. 西班牙油條(churros)
在馬德里,這座西班牙的傳統之都,吉拿棒這種油炸長條面團也是人們的經典早餐,蘸上巧克力醬就變身成為人們午后和夜宵都喜愛的甜品小吃。
一般認為,吉拿棒是山地牧羊人發明的簡易早餐,鹽、水、面粉和成的面團,丟進油鍋里煎炸,成為手指般粗細的長條,趁熱吃,外酥內軟。當地人會撒點糖,或者蘸咖啡吃。是不是聽起來和我們的油條蘸豆漿有異曲同工之妙,畢竟咖啡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種“豆漿”。
2. 美國甜甜圈(Donus)
美國人發明了甜甜圈,大家應該都吃過,是一種中間有個洞的圈狀油炸面團。樸素一點的表面撒上糖粉。美劇或者美漫中經常出現的甜甜圈表面掛滿了彩色糖霜或者巧克力,看起來就很誘人。現在有一些甜甜圈的連鎖店,在很多國家都有,這讓甜甜圈的知名度非常高。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3. 荷蘭油炸面團(Oliebollen)
荷蘭的油炸面團名字非常直白“油球”,一聽就知道是個啥。第一次吃的時候,荷蘭人騙我,說甜甜圈本來是餅,為了做成現在的圈狀,中間摳出一個洞,而摳出來的面團不能浪費,就做成了這種油球。這種油炸面團吃起來跟油條真的很像,勾起了遠在他鄉的年輕的我的思鄉情緒。簡單的炸面團,表面撒上糖霜,就是基本款了。經典的油球面團中摻入葡萄干,吃起來體驗會更豐富。現在還會有里邊填入果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