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有效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促進學校優化了課程教學供給。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是對鞏固“雙減”成果,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科學教育包含了科學知識、科學觀念、科學價值觀、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等多項內容,是提升人的科學素養的教育。開展科學教育是培養未來人才,特別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必備內容。
面向青少年學生開展科學教育,課堂依然是主陣地。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當不斷轉變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基礎科學知識的學習,建立起科學的思維方式,初步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并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處理好科學與自身成長、社會發展的關系。
1情境中建立關聯,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形成了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一些基本認識,這些認識有些是正確的,有些可能是錯誤的。對于學生正確的認識,我們要通過更加科學、系統的學習過程,幫他們建立起知識體系。對于學生錯誤的認識,要予以糾正。不論認識正確與否,都是學生基于自身經驗的學習前概念,是他們開展新學習的重要基礎。
情境是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與生活、知識與知識之間聯系的橋梁。創設課堂情境,就是找到學生熟悉的場景,使知識不再獨立、憑空、突兀地出現,讓學生通過已有的前概念去學習新知識。情境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他們對科學知識的好奇,以更積極的狀態參與到學習之中。情境的創設需要盡量扎根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學生熟悉的真實場景中融入學科知識。如有必要,情境中可以打破教材章節束縛,更加順暢地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形成知識鏈、知識面和知識網。
2活動中達成目標,強化自主探究
經歷過的事件才會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學習需要學生的身心體驗。合理有效的課堂活動,就是學生課堂上經歷的學習過程。課堂教學要基于情境和學習目標設計活動,利用活動規則引導學生開展探究,輔助學生思考。活動可以讓學生親身經歷自我生成知識的過程,產生深刻的學習體驗。
學生在活動中相當于以一個科研工作者身份,體驗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未知問題的過程。教師的職責是運用自己的經驗,為學生設計學習方案,提供學習支持。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創新型人才所應必備的能力。活動中,學生可能會出現一些奇思妙想,教師不應該簡單否定,要留出足夠的空間,鼓勵他們自主研究驗證,保護學生對科學的探索欲,避免出現學生等著教師灌輸的被動狀態,使知識的形成過程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經歷。
3團隊中促進成長,提升科學素養
與同伴的交流能夠促進學習的發生及學習成果的固化。學習科學特別強調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具體到課堂上就是團隊學習。團隊學習有助于學生相互交流觀點,促進不同個體思維的流動和交鋒,深化學習的效果。同時,合作本身就是重要的科學素養和一個人的優秀品質。
為了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團隊設置應當綜合考慮成員的成績水平和能力特點,做到成績接近、個性互補。成績接近可以保證學生思維大體在同一水平,避免個別同學的單向輸出,個性互補可以讓學生各施所長、各盡所能。如善于表達的可以當匯報員,書寫工整的可以設計展示材料。團隊合作及合作成果的展示匯報,以及基于匯報的補充、質疑、互動交流,既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反饋,又有助于學生不斷形成科學態度和科學責任,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
總之,在開展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助燃學生科學探究和思維碰撞的火花,點亮學生心中的科學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