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天澄澈,云霞輕挽,西吉的深壑梁峁被渲染得詩情畫意。
走進“中國文學之鄉”——寧夏西吉,這個剛剛退出貧困縣序列,踏向新征程的縣區,一股文學新氣息撲面而來。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全面小康未來可期。西海固的240多名作家,以飽滿的激情、細微的體察、明亮的筆調,用文學的形式書寫西吉巨變、時代新顏。
“世紀之交,張撇這個小山村也起著微妙的變化。退耕還林還草,舍飼養殖,原來光禿禿的山梁上,泛起了如霧的綠意;原來視地如命的莊農人,揮一把熱淚,搬離了故土,生態移民去了川區……”寧夏作家、固原市文聯駐西吉縣震湖鄉張撇村第一書記李方,用細膩的筆觸講述張撇村三位村民在饑餓、窮困、苦難中艱難求生的經歷,展現西吉鄉村的今昔變化。駐村扶貧一年多來,李方相繼創作了報告文學《悸動的春天》《張撇村的三個人》和微型小說《一棵樹》等一系作品,深情描寫了在中國脫貧攻堅時代背景下,張撇村從一個一窮二白的空殼村,逐漸發展規模化、生態化養殖和扶貧產業,村民過上富裕生活的感人故事。
△農民作家康鵬飛創作了《麥子》《糜子》等十余篇小說,深情描繪家鄉變化。
“記得我小時候,家里人多,每年開春差不多都要種20畝麥子,可是由于十年九旱,很多時候莊稼長勢卻不是很好,收割時只能一把一把地拔。這些年氣溫逐漸變暖,早些年春麥換成了冬麥,產量翻了不止一倍,家里的余糧破天荒地壓滿了一大間專門存儲糧食的庫房……”回憶童年的艱苦日子,看到如今莊稼豐收,西吉縣將臺堡鎮農民作家康鵬飛將生活經歷傾注筆端,創作了《麥子》《糜子》等十余篇小說,描繪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
西吉縣將臺鄉牟榮村農民作家楊秀琴,農閑時外出打工拾洋芋、種樹苗補貼家用。夜深人靜時,她喜歡寫一些小說、散文和詩歌。在她的詩歌《莊稼漢(外三首)》中,情不自禁地抒發眼前的幸福:“炊煙從爐筒里裊裊升起/繪出一副溫馨的農家水墨畫/父母坐在火爐旁/酌一杯濃濃的罐罐茶/勞作一年的疲倦,在溫馨和安逸里消失/外出打工的子女歸來/一路的景色被秋色染黃/所有苦和累/都換成生活的希望……”
△落日余暉下,西吉的黃土不再喊餓、不再喊渴,這里的山水美成了一幅畫。
“‘剁開一粒黃土,半粒在喊餓,半粒在喊渴’那些曾經的西海固苦難文學的表達,與眼前新時代西海固一隅的景象恍若隔世……”當一篇篇反映西吉脫貧攻堅題材的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奔騰而來時,西吉作家的眼中、筆下,貧困、苦澀、深悶的氣息漸漸消褪了,山更青、水更綠、民更富的筆墨更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