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深冬,天色總是亮得很晚。凌晨5點,天空依舊漆黑一片,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卻閃爍起了點點燈光。此時此地,雞犬尚在酣眠,而勤勞的人兒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屋外冷風裹著雪花呼嘯著,村民馬銀俊家的粉條制作車間內卻是霧氣蒸騰,溫暖濕潤。下粉、洗粉、晾粉,工人們因發力熱得通紅的臉龐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剛出鍋的粉條在熱氣的蒸餾下顯得更加晶瑩剔透。“這會拌著吃,口感最好。”馬銀俊笑著說。
王河村做馬鈴薯粉條的歷史可追溯到1935年的秋天,當時正值馬鈴薯收獲的季節,紅25軍進入寧夏西吉,途經王河村,看見當地居民還在用蒸、煮、烤等傳統的烹飪方式食用馬鈴薯,于是便手把手教村民們制作馬鈴薯粉條。就這樣,粉條制作工藝在當地流傳開來,而“紅軍粉”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
從記事起,馬銀俊就一直聽爺爺講“紅軍粉”的故事,他們一家人,也做了幾十年的“紅軍粉”。“以前村里的每一家都做粉條,父傳子,子傳孫。我從15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制作粉條,如今整整25年了。”馬銀俊說,在王河村人的心里,“紅軍粉”不僅是致富的產業,更是精神的傳承。
最近幾年,為了整合資源,減少浪費與污染,王河村關閉了一些小作坊,留下了12家規模較大的家庭制作車間,馬銀俊家就是其中之一。“粉條想要筋道,必須得結一次冰。以前受自然條件影響,只能冬天下粉,還全部得手工制作。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有了冷庫,一年四季都能生產,而且機器可以代替大部分人工,像我家這種規模,以前少說得二三十個工人,現在8個就能搞定。”
在黑夜中大干三個小時后,天終于蒙蒙亮,一排排懸掛在田地里的粉條輪廓逐漸清晰里起來,白凈的顏色和地上的積雪融為一體,煞是好看。工人把新下的粉搭出去以后,吃早飯的時間也到了。在王河村,請人下粉必須得管伙食,還得讓工人吃飽吃好。為此,馬銀俊的愛人每天都要花一個多小時精心準備早飯。今天是大饅頭就土豆絲,明天是白米飯下大塊牛肉,后天又是油滋滋的干拌面。“只有讓師傅們吃好了,才能下出好的粉,不然手腕子上沒力氣,粉條也軟綿綿的。”馬銀俊說著笑了起來。
在王河村,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上午生產,下午休息。“因為工人都是本村和附近村子的村民,他們除了打工掙錢,還要照顧家庭,所以一般下午的時間我們都留給工人自己,回家做飯、喂牛、侍弄莊稼什么的。”王河村村主任擺月喜告訴記者,他的身后,興湖三粉產業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攪拌當天的最后一袋馬鈴薯淀粉。
為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改善群眾生活質量,興隆鎮黨委集思廣益,立足當地“三粉”產業優勢,一線謀劃發展、一線檢視問題、一線推動落實,探索出一條“多村一品”的發展路子。興湖三粉產業有限公司由此落地王河,吸納馬堡、劉玉、上村等3個村的村集體經濟資金各20萬元注入車間,吸納20多名村民就業。
“根據崗位分工不同,技術工人年收入達到6萬元,普通工人年收入在3萬元-3.5萬元,而且我們公司傳承‘紅軍粉’制作工藝,粉條品質好,口感佳,一經出售就供不應求,我們一年加工馬鈴薯粉條可達500多噸,年營業收入500萬元,目前已實現純收入20萬元。”擺月喜介紹。
據了解,村里的“紅軍粉”家庭作坊,每家年純收入均可到達20萬元以上。“三粉產業”不僅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致富,還壯大了村集體資金,實現了互利共贏,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