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顆粒歸倉,土地進入一年一度的輪休期。王濤前往寧夏西吉縣西灘、平峰、將臺堡等鄉鎮,查探適合種植小雜糧的土地。
“成片的土地便于機械耕種,好管理。”王濤沿著熟悉的山路逐村尋訪,終于在西灘鄉找到理想的地塊,與村民簽訂了600畝土地流轉合同。
按照產業發展計劃,王濤在3年內打造的2個千畝雜糧種植基地,已建成了1個,余下的1個須在今冬完成土地流轉,來年春季下種。
“這幾年政府鼓勵個人創業,支持建設全產業鏈,為我們創業者提供了機遇。”王濤抓住農業產業發展壯大商機,決定擴大種植業規模,為農產品加工提質增效打基礎。
王濤返鄉創業之前,在城里做摩托車生意。2016年,受種植、養殖等農業產業強勁的發展勢頭吸引,回到興平鄉老家,貸款流轉2000畝荒地,種植蕎麥、扁豆等雜糧。
“起初,只想著怎么把地種好。”王濤說。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他看到種植業效益低、難增產的瓶頸。他對小雜糧消費市場調研后,籌資260萬元建成雜糧面粉加工車間,并采用本地原生態農作物為原料,通過訂單生產,加工小米、蕎面等特色農產品,建起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
“年產500多噸雜糧面粉,全部外銷。”王濤生產的雜糧面粉在市場上成了搶手貨,經常有外地客商找上門簽訂購銷合同。
為了營造大眾創業環境,西吉縣出臺金融貸款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發展實施方案,提高小微貸款不良容忍度,消除“拒貸、怕貸、惜貸”思想,全力促進城鄉勞動者就業創業。同時探索創業貸款和扶貧貸款相結合的模式,開通“綠色通道”,注入擔保基金,簡化信貸手續,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服務,解決創業者的融資難題。
“有了政策兜底,我們也敢放開手腳干了。”創業的同時,王濤開始探索“基地+車間+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當地村民種植雜糧,并以高于市場價收購,確保畝均增收1500元。
創業和就業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王濤的種植基地和加工車間年用工100多人,年支出人工工資180多萬元。而類似這樣規模的創業實體,西吉共培育870多家,帶動就業4700多人。
“我們兩個人在車間務工,加上養牛,一年純收入10多萬元。”王泰和妻子王銀銀每天早早起床,喂飽牛羊后,到家門口車間上班。3年來,王泰夫婦養殖和務工兩不誤,一年四季不停歇。
西吉縣順勢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通過“政府+人才市場+閩籍企業+建檔立卡戶”的四聯動模式,打出技能培訓、定向招聘、崗位開發組合拳,不斷拓寬轉移就業渠道。
依托閩寧勞務協作,精準對接,引進福建佩吉服裝、天菲服飾、閩江服裝3家勞動密集型閩籍企業入駐工業園區,與現有的幾家服裝企業形成服裝企業集群,為周邊群眾特別是縣內勞務移民在家門口就業創造了便利,實現顧家就業兩不誤、技能收入雙提升。
得益于各種優惠政策和措施,今年西吉縣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萬多人,完成技能培訓1.2萬余人;安置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890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