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寧夏固原市西吉縣馬蓮鄉新堡村蜿蜒山路繞過層層梯田,柳樹杏花裝點村居民舍,耕地、播種、修路,村里一派繁忙景象。
“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了。”連任20多年村支書的張得亮十分感慨。這個距離鄉政府12公里的村子,曾是馬蓮鄉最貧困的村。過去,村民靠天吃飯,村里有條小河,去河邊擔水,是很多村民的日常。
“也有井水,卻是咸水。”張得亮說。土坯房、泥濘路,一幕幕景象,印刻在人們的生活記憶中,不少村民不甘現狀,外出打工。
新堡村村民住上了敞亮的磚瓦房
隨著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實施,土坯房被推倒了,取而代之的是保暖、敞亮的磚瓦房。住進窗明幾凈的新房,村民心里樂開了花。站在山頂望去,一排排新房給土黃色的大山增添了色彩。2014年,受益“五通八有”扶貧項目,新堡村開始鋪設自來水基礎管道。對于這項新政策,家有水井的村民一開始并不積極,但試用后,紛紛改用自來水。如今,所有村民都已引進自來水,吃甜水不再是夢。
“以前,養牛就是為種地,沒想著靠牛致富。”張得亮說。2014年,新堡村養牛數量只有400頭。第二年,為發展養殖業,村民自籌5000元,政府補貼5000元,縣扶貧辦拉來9車156頭牛。牛拉來的那天,村民積極性很高,早早等著。但牛卻肥瘦不一,一些村民不樂意了。村干部又出主意,抓鬮分配,先拉回家養,根據市場行情補差價,9車牛整整分配了一天。“靠這些牛,不少村民翻了身。”張得亮笑著說。
2018年7月,這是新堡村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銘記在心的月份。前期,村里爭取到養殖示范村名額。考核驗收的日子臨近,青貯池卻未修夠。一向少雨的山區卻在這時陰雨連綿。下雨也要修!村干部與駐村工作隊商議后,兵分幾路,動員村民參與建設。淋著雨,蹚著泥,村干部與駐村工作隊隊員一起,幫村民修青貯池。15天內,村里新建起142個青貯池。
因為有青貯池,村民開始種青貯玉米養牛綜合發展。走進建檔立卡貧困戶袁存虎家,門口擺放著各類農機具。“這些農機具花了10萬元呢。今年,出欄了5頭牛,賣了11萬元。”袁存虎說,配合養牛,他還種植了30畝青貯玉米。非建檔立卡貧困戶袁進財,貸款5萬元,從兩頭牛發展到16頭。
在新堡村,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今,新堡村常住人口242戶1215人,牛存欄2000多頭,養牛10頭以上的有70多戶,戶戶建有青貯池,配有大型農機具,新堡村養殖產業在鄉里名列前茅。
4月份,村里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村里打破原地埂界限,建設高標準農田,邊推邊種,村民在田間地頭忙碌起來。與此同時,從彭陽縣購進的74棵紅梅杏樹苗也栽在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房前屋后。
在新堡村三組,工人正忙著修村道。車輛從新鋪的道路上駛過,地膜在陽光下折射出光芒,柳樹吐綠、杏花爭艷。黨的政策好,村民把心思放在致富上,越來越多的農戶買了轎車。依靠勤勞的雙手,多途徑增加收入,新堡村人滿懷信心邁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