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教育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財政廳近日發布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促進我區202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出臺12項舉措促進202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
通知要求,自治區內國有企業、中央在寧企業2020年招聘計劃人數不得低于上年度的招聘人數,其中安排不低于50%的崗位招聘我區應屆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安排1名殘疾大學生就業的,按照安排2名殘疾人就業計算核減殘疾人保障基金。
積極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向基層一線就業,基層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對年齡、學歷、專業進一步放寬,允許面向本地及周邊市、縣(區)戶籍(生源)人員招聘。我區2020年招聘國家“特崗教師”計劃500名、鄉鎮衛生院招聘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畢業生80名、招募“三支一扶”項目高校畢業生3000名、“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志愿者500名。縣(市、區)拿出15%左右崗位對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項目人員實行定向招聘。對自愿到我區縣級以下(不含縣級)基層單位就業和工作,服務期限滿3年以上(含3年),服務期內考核合格,其在校期間獲得的國家助學貸款或繳納的學費由國家施行資助,服務期滿后2年內向畢業所在學校或基層就業所在地教育局申請,本專科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過8000元、研究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過12000元。
2020年面向高校畢業生計劃招錄公務員1320名、選調生200名。2020年至2021年全區事業單位空缺崗位主要用于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含擇業期內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充實到教育、醫療衛生、農林牧水、文化旅游、城鄉社區等基層公益事業和民生服務崗位。落實應屆地方公費師范生入編入崗300名。
擴大我區高校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增加到3471名。擴大專升本招生規模,招生計劃增加到2460人。
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激勵政策,力爭實現征集高校畢業生新兵人數占年度新兵總數20%以上,達到500人左右。
支持企事業單位、政府投資項目、科研項目設立就業見習實習崗位,為具有寧夏戶籍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包括取得高級工、預備技師職業資格的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畢業生)提供見習實習崗位不少于10000個。
在校大學生或畢業2年內大學生在創業初始階段經登記注冊并正常營業3個月以上的,在登記注冊后半年內經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審核可給予一次性初始創業補貼3000元,對在中南部9個縣(區)創業的補貼上浮30%;自登記注冊之日起連續正常經營一年以上,可一次性給予10000元創業補貼。
支持高校畢業生通過臨時性、非全日制、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就業,對離校2年內未就業的大學生靈活就業后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按照其實際繳費的三分之二給予社會保險補貼,補貼期限最長不超過2年,所需資金從就業補助資金中列支。
加強畢業生職業技能培訓。對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貧困殘疾人家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2020年高校畢業生、中職學校(含技工院校)畢業生、殘疾人畢業生和在寧就讀的湖北籍畢業生,每人給予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補貼標準由原來的1500元提高到2000元,對已經畢業且處于還款期的國家助學貸款借款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因受疫情影響不能正常還本付息的,合理延后還款期限。
做好畢業生離校前就業服務,強化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服務。離校未就業的2020年高校畢業生可根據本人意愿,將戶口、檔案在學校保留2年或轉入生源地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以應屆畢業生身份參加用人單位考試、錄用,落實工作單位后參照應屆畢業生辦理相關手續。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加強畢業生數據共享與銜接,及時做好高校畢業生實名制信息交接工作。
來源:寧夏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