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之于寧夏西海固,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曾是西海固人果腹的“救命蛋”,也是百姓脫貧的“金蛋蛋”。然而馬鈴薯淀粉加工業對河流的高污染曾讓這個產業一度走入“死胡同”。記者近日在西海固馬鈴薯主產區采訪發現,由中國環科院牽頭攻關的“汁水還田”技術讓馬鈴薯淀粉加工實現“零排放”,西海固富民產業迎來新生。
西海固因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條件,種出的馬鈴薯淀粉含量高,馬鈴薯淀粉加工業逐漸興起。高峰期時,固原市多條河流兩岸密集分布著大大小小近500家淀粉加工廠。但淀粉廢水中蛋白濃度高,導致化學需氧量(COD)超標,長期排放使固原境內不少河流水質都是劣Ⅴ類。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農民將馬鈴薯運往淀粉廠。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近年來,固原市鐵腕治污,全面關停1萬噸以下的馬鈴薯淀粉生產企業。到2016年,固原全市僅剩24家淀粉企業。由于淀粉廠收的都是個頭小、外形差、外銷難的馬鈴薯,為薯農種植“托底”。失去了加工業,賣薯難影響農民增收。
如何破解“金蛋蛋”的污染困局?2017年起,中國環科院牽頭、多家科研院所參與,在固原開展馬鈴薯淀粉汁水廢水還田利用研究,通過蛋白提取措施將淀粉廢水的COD降低50%,此時的廢水就是富含氮磷鉀的“肥水”,可以還田利用。
固原市淀粉企業的廢水蛋白提取車間。(受訪者供圖)
在寧夏固原三鼎馬鈴薯制品有限公司的蛋白提取車間,記者看到馬鈴薯經過磋磨、脫水等工序產生的廢水從專用管道流入一套蛋白提取設備,經固液分離、烘干,生產出灰色的蛋白粉末,剩余廢水則流入緩沖池等待還田。
車間旁不足百米的地方是企業流轉來的土地。寧夏固原三鼎馬鈴薯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殷喜龍說,公司加工產生的淀粉廢水經過蛋白提取后全部用于農田冬灌,省下了水肥錢。不僅如此,從廢水中提取出的飼料級蛋白也成為企業新的“創收點”,一噸蛋白賣5000元還非常搶手。
目前固原全市所有萬噸以上淀粉生產企業全部建成蛋白提取設施。經過持續多年試點,研究團隊對固原河流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空氣臭味等環境影響進行了跟蹤測試,未發現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反而土壤肥力和農作物產量還得到了提升。
不久前,生態環境部公布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固原市的渝河入選。不僅是渝河,淀粉廢水不再直排河道后,固原市境內河流水質明顯改善,目前全市優良水質占比達到80%。
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境內的渝河。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如今試點項目已通過驗收,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術規范,助力固原市馬鈴薯淀粉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全市馬鈴薯年均種植面積約100萬畝,馬鈴薯淀粉年產能近30萬噸,產值近10億元,淀粉年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0%。
“今年8月,固原市被評為中國馬鈴薯淀粉優質原料產區,解決了污染難題,這個富民產業將持續帶動西海固薯農增收致富。”中國淀粉工業協會馬鈴薯淀粉分會副會長張維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