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牛娃吃得多歡實?!币鼓唤蹬R,牛棚里燈光柔和,26頭肉牛在槽前排成一列,把嘴埋在麥麩、油渣、青貯玉米混合的草料里,發出沙沙的咀嚼聲。今年85歲馬正虎坐在牛棚里,看著牛犢歡快地進食,滿臉寵溺。
“一天不看幾遍,睡覺都不踏實?!瘪R正虎說他活了一輩子,從沒有見過這么多牛,從沒有見過這么“俊”的牛。
過去,馬正虎家人口多,生活困難,家里養1頭耕牛。這幾年,在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馬正虎兒子馬進榮從事養殖業,孫子跑運輸,一家人一年收入20多萬元,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牛娃1萬多元買回來的,喂了七八個月,現在每頭能賣2萬多元?!别B牛養出了感情,每天“陪著”牛進食成了馬正虎最開心的事。
寧夏西吉縣馬蓮鄉張堡塬村地處馬蓮鄉兩山之間的川臺地上,與將臺堡鎮相鄰,固原至將臺公路穿村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
近年來,張堡塬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探索出“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勞務為主的富民產業。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我們村耕地面積6300畝,人均2.62畝,耕地多為中低產田為主?!睆埍ぼ逯魅螁沃颈榻B,早期水資源短缺,含鹽量超標的地表、地下水可利用程度低,農業生產條件脆弱,種植業效益低下。
“在風調雨順的年份,小麥畝收入300多元,馬鈴薯畝收入500多元?!庇捎诋數卮迕袷芙逃潭绕毡槠停J識和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速度比較慢,只能從事傳統農業生產。
2014年,張堡塬村5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89戶2319人,其中常住農戶418戶1668人。受產業發展水平低影響,就地吸納勞動力轉移的能力十分有限,導致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
為了發展產業,張堡塬村發揮本村資源優勢,依托西吉縣引進的生物科技公司,打造“公司帶動型”馬鈴薯產業發展示范園,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立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依托當地馬鈴薯淀粉公司,按照統一品種改良、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市場銷售的生產方式,大規模種植淀粉加工型馬鈴薯,為村民做保底。
同時,該村還充分利用川地,發展冷涼蔬菜,做規模化種植,降低村民種植蔬菜的市場風險和種植成本;利用山地種草養牛,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與科研院所對接,選擇良好品種,推廣優質草畜,多種產業共同發力。
產業興旺生活幸福
“村民將土地以每畝600元流轉給示范園后,示范園區還為本村1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1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120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單志兵算了一筆賬,“流轉土地、務工、種植馬鈴薯,讓戶均年增收5.7萬元?!?/span>
張堡塬村五組村民茍銀亮,種菜、養牛齊頭并進,經過多年打拼,成為種植、養殖業里的行家能手。
今年,茍銀亮種植西芹100多畝,純收入60萬元;出欄肉牛20頭,純收入14萬元。“加上政策性補貼,今年純收入80多萬元?!逼堛y亮笑著說,“在家發展產業,有政策兜底,心里特別踏實?!?/span>
“2014年之前全村只有400多頭耕牛,現在培育發展肉牛和羊、雞養殖專業戶200多戶,戶均年增收2萬元;發展養殖大戶80多戶,戶均增收3萬多元。”張堡塬村副主任茍發銀感慨道,2014年村里的“1萬元戶”只有兩三戶,今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萬元,收入過10萬元的農戶比比皆是。
產業升級信心足
隨著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張堡塬村把目光瞄準規?;?、標準化、全產業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2019年,張堡塬村與廣州農業公司共同投資,按照統一種苗、統一農資、統一種植規程、統一產品標識、統一冷鏈運輸的標準化生產流程,建成以新品種、新技術、新要求為標準的冷涼蔬菜標準化種植基地。
“蔬菜基地1000畝,每年可復種3茬,年產2150噸,產值1500多萬元,常年務工人員170多人,采摘期最大用工量300多人,年支出工資250多萬元。”基地負責人蘇德花介紹,基地通過以銷定產,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務工、種蔬菜增收。
張堡塬村從產業發展中嘗到了甜頭,步子越邁越大,路子越走越寬。依托向豐家庭農場和明德養雞場,創建了寧夏向豐循環農業示范園,走出了集標準化肉牛養殖、優質飼草料種植、綠色生態牛肉深加工、有機環保加工于一體的種養加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新路子,推動了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和經濟快速發展。
如今,張堡塬村形成以種植業、養殖業和勞務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多輪驅動經濟發展模式,全村種植飼草料4000多畝,特色蔬菜種植1500畝,肉牛飼養量865頭。在村民致富的同時,不斷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實現硬化路、動力電、安全飲水、安全住房覆蓋率達100%,一個宜居宜業的現代村莊悄然形成。